與郵壇“庚申猴”屢屢創(chuàng)造升值神話相類似,在幣壇,“建行”同樣也創(chuàng)造了十余年大旗不倒的傳奇。這枚發(fā)行于1988年,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40周年”題,幣額1元的紀念幣,18年過去,在市場,成交價已經上漲到1200元左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自1997年幣市高峰后,紀念幣板塊幾乎全軍覆沒,唯有“建行”一枝獨秀,以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輕揚直上,不斷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這種特殊現(xiàn)象,不僅讓幣市參與者百思不得其解,也是錢幣投資領域一直在探討研究的課題。
回看“建行”價格走勢圖,呈波段性跳躍態(tài)勢。自1988年發(fā)行至1990年末穩(wěn)定在70元左右,“建行”完成了它市價筑底階段的第一階段。1991年,“建行”隨大勢鯉魚翻身,再次跳躍性上行至300元附近。接下來的幾年,幣市行情忽高忽低,但“建行”始終呈上行形態(tài),到1996年,市場成交價已經喊到了480元,遠不是同期其它品種所能及。1997年幣市高潮,“建行”隨大盤再次發(fā)力,但幅度有限,只攀至800元上下,就隨大勢縮了手腳。1997年至2003年,經過7年回落,紀念幣所有品種都萎縮成半殘之身,而“建行”不跌反漲,甚至一度越過千元大關,顯現(xiàn)出它的英雄本色。
2004年春,筆者曾經寫過一篇幣市文章,對“建行”現(xiàn)象提出了種種疑問。當時“建行”市價在1000元左右徘徊,即便沖過去,也轉瞬即逝,又回到950元附近。筆者認為,“建行”行情只是炒作者的作秀,其目的,是想以此為瓶頸品種,拉動紀念幣行情向上突破。經過2005年一年時間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自己擔心是一種多慮。在這一年中,“建行”并沒有隨紀念幣大盤向下緩慢陰跌,反過來,一步一步向上力挺,到2006新年第一聲鐘響時,居然闖到了1200元上方。
“建行”被認為是紀念幣中的“金猴”,在紀念幣所有品種壯士般紛紛倒下時,它卻傲然屹立,成為紀念幣板塊一面始終飄揚的孤獨的旗。正面圖案同樣是國徽、國名和年號,背面圖案也只是簡簡單單中國人民銀行行徽、中國人民分行總行大廈,以及“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四十周年”字樣,為什么短短18年內,能有如此之高的升幅?解釋只有一個,供需比例嚴重失衡,導致“建行”貨源稀薄,從而不斷推動求購價格高抬。
“建行”貨源稀薄的現(xiàn)象,當年在幣壇眾所周知。“建行”發(fā)行于1988年12月1日,發(fā)行量為206.8萬。這個數字,在紀念幣中排名第三,它高于156萬的“寧夏”,低于261.2萬的“西藏”。原因當然不是這樣簡單。“建行”問世后,中國人民銀行借近水樓臺之機,將此作為建行40周年的紀念品,幾乎發(fā)放到每一名員工。真正流到社會的,數量不是很多。正因為如此,歷次幣市行情中,它都獨往獨來,既不為資金上躥,也不為資金跳樓。其穩(wěn)定性,在幣市所有品種中,遠遠排在前列。
雖然貨源稀薄,但“建行”的市場需求卻不斷呈擴大趨勢。其中流通紀念幣大全冊是最大的消耗渠道。紀念幣大全冊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以至21世紀,更是風行一時。相比之下,“建行”發(fā)行量勉強為“熊貓”1/3,是“毛澤東”的1/10,與3000萬的“建黨”比,更是小巫見大巫。其瓶頸效應,自然突顯。不僅僅如此,在人民銀行制作的各式禮品冊中,“建行”又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它的需求量又高于其它品種。需求量日復一日擴大,而存世量又一天一天減少,供需關系不斷惡化,最終只能以提高市價來緩沖這種矛盾。
從理論上講,“建行”目前所處的高價位,仍然是一個相對的底部,因為它的需求沒有停止,而它的貨源也沒有增加,供與需之間,依然在一步步擴大。既如此,它的市價揚升,也就無法避免。“建行”大旗不倒給市場的啟示是多層次的,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
來源: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