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以來,流通紀念幣板塊可以說是一蹶不振,凡是上市的新品種都呈現一種逐級下滑的態勢,幾乎不給參與者任何獲利的機會,投資者對其已失去了應有的信心。但卻有一個品種是例外,該幣的價格不斷創出新高,那就是“建行”流通紀念幣,盡顯領頭羊的風范。
“建行”流通紀念幣的全稱是:“中國人民銀行成立40周年”流通紀念幣,發行于1988年12月1日,面值為1元,發行量為206.8萬枚。在我國,從1984年10月1日發行第一套流通紀念幣“國慶35周年”,到1991年的7年間,一直沒有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在這期間,銀行庫房一直放著這些流通紀念幣,即使按照面值作為工資發放,也很少有人多要幾枚。直到1992年,流通紀念幣才進人市場流通,當時,一套“建行”流通紀念幣的價格只有1.5元。隨后,市場出現了多次行情,并于1997年夏季達到800元。而其后所展開的世紀性大調整,幾乎所有品種的走勢都呈現出一種自由落體的狀態。例如,“宋慶齡”流通紀念幣的價格在高潮的時候曾經超過60元,而今的價格跌到10元還是無人問津;即使是像“寧夏”、“西藏”和“六運會”等這樣的中高檔流通紀念幣也未能幸免。然而,我們卻驚奇地發現:惟有“建行”流通紀念幣獨樹一幟,雖然其價格也曾一度跌至500元以下,但最終還是被強大的需求將其價格不斷推上新的高度,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其內在的收藏與投資價值。“建行”流通紀念幣雖然不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流通紀念幣,但卻是已發行流通紀念幣所有品種中發行量最少的,目前全新上品的每枚“建行”流通紀念幣的價格不僅已將1997年高潮時候的800元高位成功突破,而且不斷躍上新的臺階,其價格已達到1450元;即使這樣,市場上整盒整卷的原裝貨,幾乎是無處尋覓,而其它品種并不存在這種現象。
筆者認為,投資者對于“建行”流通紀念幣收藏與投資價值的認識,始終存在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單純地從其價格上研判它的自身價值,而不是從其內在價值上認識它的上升潛力,從而多次失去了其絕佳的收藏與投資的時機。“建行”幣之所以能有如此尚佳表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關鍵的因素在于自然需求所致,而不是單純的炒作,其價格也就不存在泡沫的問題。
生肖系列的流通幣是最近幾年才推出的新品種,但是在市場上卻沒有產生任何反響,其“死穴”就在于溢價幅度高達10倍至15倍,價格完全背離了其自身的價值,下跌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結果。對于這種長期存在的不正常現象,不知我們的發行者是否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溢價幅度過高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流通幣板塊的整體走勢就不會出現實質性的變化。依筆者的愚見,新上市的流通幣的溢價幅度應該控制在 1.5倍至3倍之間,給二級市場的投資者留出應有的獲利空間,才能對市場產生一定程度的刺激,進而改善市場運行環境。
筆者認為,“建行”流通紀念幣現正處于市場成長階段,其基本的價格定位預計將在1300元至1800元之間。隨著市場需求的進一步增長以及郵幣卡市場的逐漸轉暖,“建行”流通紀念幣的價值將會得到新的彰顯。
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周鳳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