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奧運會在萬眾企盼中于上周末揭開帷幕。對于苦練數年的中國運動員而言,能在自己家門口爭金奪銀,可謂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而對于中國而言,精挑細選出競技水平一流且富有比賽經驗的運動員,來參加北京奧運會,也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入選本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
639人名單中,卻無法找到一些選手的名字,如曾在2006年世錦賽打破抓舉、挺舉和總成績3項世界紀錄的楊煉,曾是2003年體操世錦賽男團冠軍成員和鞍馬冠軍的滕海濱,雅典奧運會跆拳道67公斤級冠軍羅微…
他們都曾是奧運冠軍或世界冠軍,卻無緣本次奧運會。為何在關鍵時刻,中國奧運代表團經過反復甑選忍痛割愛?作出這樣的取舍,并非易事。但運動員傷病困擾、競技狀態不穩定等情況,都是體育競技比賽中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忍痛放棄是提高勝率,確保獲得穩定比賽成績的理性選擇。
名將們的落選讓人扼腕,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最保險的選擇,如果把寶押在不確定的東西上面,風險反而會更大。此時,“舍”就意味著“得”。
做投資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充斥著各種短線機會的市場中,在基本面各有千秋的股票之間,基金經理和投資團隊終日做著艱難的取舍。有些股票雖有熱點題材,但基本面存在瑕疵;有些股票基本面良好,但估值過高。一個優秀成熟的投資團隊,在這種時候就懂得“舍”,而不僅僅著眼于博取短期業績的亮麗。
在專業投資者看來,任何方面的瑕疵(如公司治理、研發能力、估值水平等等)都可能給一只股票走勢帶來風險。在資金安全至上的前提下,只得割舍存在不確定性的股票,即便錯過一定漲幅也在所不惜。而如果為了博取高收益而忽視風險控制,最終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所以,成熟的投資人知道,有時,放棄機會比博取不確定性收益更重要。而如果選擇基金,看一家基金公司在過往的運作中是否能夠做到“舍”與“得”的權衡,將有助你挑選出優秀穩健的理財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