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 南 嘉賓:鄧智敏 劉建衛
主持人:今天(6月25日)的嘉賓一位是對巴菲特特別有研究的、來自匯添富基金的劉建衛,另外一位是東北證券的鄧智敏。如今,股價已經被攔腰斬了半截,巴菲特在這樣的熊市里面會干些什么呢?我們先說說在熊市里普通投資者在干嗎。
股市大跌巴菲特大喜
鄧智敏:一般是在打牌和埋怨,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埋怨政策上面。
主持人:在炒股這方面反而很閑。
鄧智敏:從各方面表現出來的特征是交易量在縮小。
主持人:那么巴菲特在熊市會干什么?
鄧智敏:我們很多股民朋友是牛市很忙,忙著買進賣出。等到熊市大跌的時候,套牢了,就很閑。
劉建衛:而巴菲特正好相反,他在牛市時候,覺得股票已經明顯高估,就把大部分股票拋出了。然后就開始很閑地打打高爾夫,看看棒球,出去溜達溜達。為什么很閑?他找不到便宜的、被低估的股票。但是,到熊市他反而會特別忙。在熊市,股市特別低迷,大家都不談股票、不說股票的時候,巴菲特反而這個時候對股市興奮得一塌糊涂。經常是一上班趕緊給他的經紀人打電話,給他朋友打電話,打完電話之后就開始繼續研究,看看到底現在有哪些公司特別便宜,然后再給經紀人打電話,買股票。
主持人:他不看電腦不知道股價,怎么知道買點?
劉建衛:他每天關注《華爾街日報》上面的收盤價,了解最近一段大概到什么位置,在想買的時候打電話問問經紀人現在價位多少,告訴經濟人在什么區間之內買入。他的經紀人說,巴菲特有時一天會打五六個電話讓他不停地買入,股市越跌巴菲特讓他買入得越多、越頻繁。我們是大跌大悲,巴菲特是大跌大喜。
主持人:巴菲特就沒在熊市里難受過?
劉建衛:就像超市打折、過節搞優惠活動的時候人山人海,巴菲特買股票就像我們去超市購物一樣,這個東西打折了,價廉物美他就沖進去大買一番。
主持人:我現在就關心巴菲特在熊市怎么做,因為我們現在就是熊市。
鄧智敏:在一個熊市過程中間,拿著大把現金的心態和拿著大把股票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如果巴菲特在現在這個點位已經滿倉了,我相信他比任何人還要焦慮。
劉建衛:巴菲特關鍵是在股市遠遠沒有達到頂點時就退出來,到熊市大跌時他早就準備好足夠的現金了。巴菲特從1956年開始做自己的私募基金,做了10年,到1966年賺了11.5倍,大盤這10年才漲了一倍多。到了10年之后,從1967、1968、1969這3年,美國的一波大牛市,美國股市首次突破1000點,大牛市大家都狂喜的時候,巴菲特反而非常憂傷。
遠離市場"噪音"獨立思考
主持人:巴菲特在投資生涯當中經歷過4次大跌,這4次大跌時巴菲特是什么樣的狀態,他都是空倉嗎?
劉建衛:巴菲特除了1969年那次基本是空倉外,后面都不是空倉。但是相對而言巴菲特手上的現金非常多,巴菲特為了等待一個熊市來臨,會把現金放上幾年。只有極少數股票巴菲特是死了也不賣,就像1987年大跌之前,他把所有股票都清倉了,就留下3只股票。
主持人:哪3只?
劉建衛:華盛頓郵報、黑客保險、大都會ABC。
主持人:跟我們體會的不太一樣。
鄧智敏:所以,我們認為散戶現在投資的誤區是,一說巴菲特就叫做長期持有,長期持有就是我不管拿什么股票,只要拿到一定年限我就有出頭之日。其實沒有這種理念。
主持人:巴菲特為什么能堅守這幾只呢?
劉建衛:他是大股東,知道那些公司的情況,所以他根本就不慌。
鄧智敏:有很多時候巴菲特不是在做股票而是在做公司。他之所以變成很多公司的長期持有者,就是因為他拿的股份足以變成一個長期股東。在公司經營過程中間,他也參與經營過程,給予一些經營的建議,這是散戶做不到的。
主持人:我覺得還有一點,他住得離華爾街比較遠。
劉建衛:巴菲特堅決不住紐約,離華爾街近一點,相反他回他的老家,美國中部的內羅拉加斯洲,相當于我們的河南一個小城市,這個城市只有4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