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背景看,張衛星"棄股投金"的真正動因,可能只是迫于求生的無奈。
99%正確率與"經驗主義錯誤"
"我做黃金衍生品,下100次單子,正確的就有99次。"
2007年的張衛星是躊躇滿志的。"你看我昨晚下的黃金的單子,一天利潤7萬。"這位昔日的"散戶代言人"確立了新的大眾創富目標--"家家藏金計劃"。
所謂"家家藏金",就是根據百年來的經驗看,普通家庭儲備10兩黃金,可以應對一般性金融風險和通貨膨脹;中等富裕家庭儲備50兩以上的黃金,可以輕松應對大規模的世界級金融風險和通貨膨脹;擁有千萬元以上資產的家庭,儲備200兩黃金,任何規模的金融危機和通貨膨脹因素都不會影響其生活水平。
張衛星這樣鼓吹他的理論:"京城中產階級的新標志:有車、有房、有黃金,黃金投資是社會進入中等富裕時代的開始階段才產生巨大投資需求的金融品。"
投資者看重的是張衛星那高達99%正確率的投資經驗;而他本人也是一個徹底的經驗主義者。盡管他曾寫出了"三線開花"、"奶牛論"等頗受熱捧的理論名詞,但他坦言自己"此前幾乎沒讀過什么經濟學著作",而是從在中關村經商時的經驗中悟出了經濟學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怎樣才能達成交易。"
當所有追隨者都津津樂道于他那99%的神話時,卻幾乎沒有人追問過他那1%的失誤率。其實早在2007年,他就說過自己在黃金炒作中已經"死"過一回了。但張衛星曾言之鑿鑿地保證,"正因為有過打回原點的慘痛教訓,我會更注意控制風險"。
現在風險真的來了,張衛星又說:"我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做市商"還是變相期貨交易?
自高德黃金爆倉以來,張衛星的操作手法是否涉嫌變相期貨交易,引起媒體的濃厚興趣。這也幾乎是事發以來張衛星惟一反復申辯的話題,他使用了一個非常官方的外交辭令:"我對此表示憤慨"。他解釋說,高德黃金一直嚴格執行去年4月出臺的《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將保證金的杠桿比例嚴格控制在20%以內。
他甚至不失時機地發表自己的評論:現貨市場里現在有一些杠桿高達30倍、50倍的金融產品,"我覺得是可以認定為變相期貨。"值得注意的是,有媒體披露,在《期貨交易管理條例》出臺之前,高德黃金的杠桿便在50倍以上。
張衛星為自己的定位是"做市商"。所謂做市商,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證券經營法人作為特許交易商,不斷向公眾投資者報出某些特定證券的買賣價格,并在該價位上接受公眾投資者的買賣要求,以其自有資金和證券與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通過這種不斷買賣來維持市場流動性,滿足公眾投資者的投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