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經濟如雙層巴士沖下山坡的中國】★★★★★
對于當前許多經濟問題,答案似乎總是同一個:中國。制造商受到通縮壓力該怪誰?中國。初級產品價格受到上漲壓力又該怪誰?還是中國。按照一些政客的說法,誰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沒錯,是中國。此外,誰在購買美國國債,從而為美國彌補貿易及預算赤字提供了資金?你猜對了,是中國。這種“言必稱中國”的現象,反映出投資者和經濟學家們猛然間意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巨大潛力。中國擁有12.6億多人口,到2003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較上年同期增長10%。中國前進的勢頭可與雙層巴士沖下山坡的勢頭相比。光憑其龐大的規模,中國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此前,投資者也曾看好過迅速發展的新興市場,但對新加坡或韓國來說,自我富足是一回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難免有限。可中國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同時,中國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需要大力投資基礎設施的,從而需要大力投資原材料。因此它對一些商品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德累斯登佳華(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估計,由于中國效應,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降低了約0.25至0.40個百分點。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效應的影響也許更大,可能導致通脹率下降多達1個百分點。此外,對全球其它地區的商品而言,中國是一個需求國。從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近54%。實際上,根據購買力平價學說,用貨幣權重來衡量,去年全球增長率的三分之一由中國貢獻,大大超出美國貢獻的比重。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日益增大,自然引起了“什么地方可能出錯”的問題。以前全球金融市場已經習慣了對美聯儲政策轉變的關注。現在,它們或許將不得不開始研究中國人民銀行的影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