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美元和國際形勢對金價和經濟的影響(1) |
發布日期:2004-2-12 16:0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虛擬資本主義時代與新帝國主義戰爭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 王建
[摘要]目前是美國在領導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潮流,但是從歷史上看,19世紀的霸權國家英國和20世紀前半期的美國,都沒這么做過,反而是走在德國與日本的后面,這是因為當時的英、美都沒有發動戰爭的動力,但是在“冷戰”結束后已經沒有國家有能力對美國發出挑戰,美國為什么反而要率先進行新軍事變革呢?原因在于世界已經進入到虛擬資本主義時代。這個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從生產過剩型經濟轉為生產不足型經濟,資本運動的主體已經從物質產品生產轉移到虛擬產品生產,并把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然后以虛擬產品與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物質產品凈剩余相交換。這種“虛擬經濟生存”方式的前提是,想要獨占世界凈剩余產品的帝國主義國家必須擁有貨幣霸權,貨幣霸權以往都是產生于物質生產的霸權,可進入到虛擬資本主義時代,所有帝國主義國家都會相繼失去物質產品生產的統治地位,因而只能用軍事霸權來支撐貨幣霸權。這樣就導致了當代戰爭形態的變化,主要發生在四個方面,即戰爭目的從調節物質產品流向轉為調節國際資本流向;戰爭對象從打擊有直接利益沖突的國家轉為與直接利益敵人安全形勢相關度高的國家;戰爭形式從對戰爭爆發時機的欺騙轉為對戰爭目的的欺騙;戰爭規模則趨向于小型化。在虛擬資本主義時代,帝國主義國家必然展開對貨幣霸權的爭奪,這種爭奪在當前主要存在于美歐之間。美國由于要與歐洲爭霸,又主要把制造業轉移到東亞地區,因此所采取的戰略必然是“擾亂歐洲、穩定亞洲”,這就給中國提供了國際安全保障。中國在工業化過程將面臨資源矛盾,應付這種矛盾的最好辦法,是爭取其他發達國家在走入虛擬資本主義的過程中,也把其制造業轉移到中國,這樣中國在未來15年中就會形成最好的國際安全環境。
(50人論壇·北京)世紀之交,新軍事變革的潮流如排山倒海之勢般到來,世界各國都想趕上這場變革的步伐,中國當然也不例外。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了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實力,更是因為隨著國家經濟總量的增加,主要工業化資源稀缺的矛盾已經逐漸突出,并日益指向海外,比如由于進口石油已超過7000萬噸,今年3月爆發的海灣戰爭,使我們第一次深刻感覺到國際經濟安全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此,研究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起因與趨勢,研究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與國防戰略的關系,就成了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世界新軍事變革之謎思
當代新軍事變革的起源在美國,主要特征是利用當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武器系統,發展陸、海、空、天、電五位一體的全新武器系統。如果把徒手作戰、冷兵器、熱兵器、機械化武器作為人類歷史上武器的四個發展階段,這場新軍事變革就是要把武器系統提升到第五個階段――信息化武器階段。武器的進步也總是會帶來軍隊編制、作戰方式和軍事理論的變化,例如美軍正打算把基本作戰單位劃小,從過去以數萬人的“師”為基本作戰單位,轉為5000人的“旅”乃至500人的“營”為基本作戰單位,并且打算把以12艘航母為核心的海軍戰斗群,轉變成37個攻擊群。
美國所領導新軍事變革還有許多內容,但不是本文討論的主題,我所關心的問題是,為什么是當代的霸權國家美國在領導這場新軍事變革,而19世紀的霸權國家英國,在其長達100多年稱霸世界的時間里,卻始終沒有走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前列?
英國從18世紀中期開始掀起工業革命,到19世紀70年代大英帝國最鼎盛時期,英國的生產總值占據了世界的一半,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許多科技發明都是首先出自英國,但英國的武器系統、軍事編制以及軍事理論的發展卻始終走在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后面,不僅如此,在新武器的發明和采用方面甚至是排斥態度。
例如,現代步槍是起源于19世紀前半期的兩項重要發明,即圓錐型彈頭和火冒,而圓錐型彈頭就是1823年由英軍一個上尉發明的,但是卻被英國政府拒絕采用,后來傳到法國才被軍隊采用,而英國軍隊直到1851年才開始裝備發射新型子彈的步槍,其中間隔了28年。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海上貿易是英國的生命線,然而英國的瓦特雖然在1769年就發明了蒸汽機,1802年已經出現了蒸汽動力的輪船,1819年已經出現了可橫渡大西洋的輪船,可是直到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軍所使用的戰艦居然還全部是以風帆作動力的木殼艦,直到1860年英國才造出了第一艘蒸汽的動力的裝甲艦“勇士號”,與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時間整整滯后了90年。在此期間,英國海軍部甚至把反對蒸汽兵艦的使用,當成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從英軍的人數看,1816年為25.5萬人,而1880年為24.8萬人,在整個大英帝國鼎盛時期也是減少的趨勢。
在軍隊編制方面,18世紀以前,歐洲各國軍隊中只有“團”的編制,拿破侖戰爭中,法軍中出現了“師”級編制,以后又出現了“軍”編制,在拿破侖戰爭以后,師與軍已經成為歐洲軍隊的普遍編制形式,而在19世紀中,英國軍隊只有師一級編制,還是戰時編制,戰爭一旦結束,英軍的師級編制就會被撤銷。
在軍事理論方面,從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直到大英帝國鼎盛時期,也沒有出現什么對當代乃至后世產生重大影響的軍事理論家。
實際上,從19世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始終走在世界軍事變革前列的國家是德國(前期是德國的前身-普魯士)。是德國最先發明與使用了撞針和彈倉式步槍,最早推廣使用了現代鋼質后裝線膛炮,最早把鐵路用于戰爭;是德國最早在軍隊中建立了總參謀部制,建立了現代的征兵制,最早發明了“閃擊戰”法,使用裝甲兵集中用于突破敵方戰線,領導了從熱兵器作戰轉向機械化作戰的新軍事變革。德國還出現了像克勞塞維茨、毛奇和古德里安這樣的一批杰出軍事理論家與軍事指揮藝術家。
19世紀后期,隨著內燃機的出現,世界軍事開始走入從熱兵器時代向機械化兵器時代的過渡,與此同時,美國以其不斷超越英國的經濟實力,逐漸取代了英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到1894年,美國的制造業總值已經是英國的兩倍,到一次戰前,已經是英、法、德、日之和,但是直到二次戰前,美國既沒有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更沒有去趕世界軍事變革的潮流。例如,美國雖然到最后也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只派去了一個師的兵力,派去軍隊所使用的重武器如坦克和大炮等還是從英、法兩國臨時借的。一戰中出現坦克和飛機后,西方各國特別是德國,都在加緊坦克與飛機的生產以及這些新兵器戰法的研究,到二次戰前,德國已經裝備了6個裝甲師,波蘭戰爭后又擴大到10個,可美國直到1932年才組建了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七騎兵旅,而國會竟然通過了限制軍隊裝備坦克的法律,以致于第七騎兵旅里熱衷于發展坦克的軍官們,只能把偷偷搞進來的幾輛坦克稱為“輕型裝甲車”,直到1940年美國才組建第一個裝甲師。飛機雖然是美國的萊特兄弟在1903年發明的,但是直到二戰前,當歐洲主要國家都已經裝備了數千架作戰飛機的時候,美國的空軍卻只有1200架軍用飛機和2500個飛行員。從美國的陸軍人數看,二戰前只及歐洲一個中小國家的水平。美國海軍的命運也是如此,直到一次戰前,美國海軍的規模還只是中南美洲一個小國的水平,這常使美國的海軍軍官在中南美洲的同行們面前汗顏,直到二次戰前,美國的海軍也僅能與只是自己總產出四分之一的英國并駕齊驅。
可見,并不是擁有世界霸權的國家就一定會走在世界軍事變革的前列。那么,為什么英國,以及后來居上的美國在19世紀和二戰前會是如此作為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直到上世紀90年代前,世界資本主義始終是處在物質產品生產時代,因此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世界霸權,首先是物質產品生產的霸權。英國取得19世紀的世界霸權,是由于英國最早進行了工業革命,因此最先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占據了最大生產和市場份額,美國可以取代英國的霸主地位,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最大利潤,只要能夠通過生產的發展與技術進步獲得最大的市場份額與利潤,就沒有必要打仗。
19世紀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剛剛在歐洲確立的時期,而亞洲、非洲和南北美洲許多地方還處在封建乃至奴隸社會發展階段,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本身就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而走在工業革命最前面的英國,正是靠著工業革命所創造出的巨大生產力,不斷實行對外經濟征服,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為自己的商品和資本輸出帶來日益擴大的市場與利潤空間。19世紀初,英國的海外殖民地面積已經相當于本土面積的近50倍,1800~1876年,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以年均15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達到2250萬平方公里,而到一次戰前,英國的殖民地面積又擴大了1100萬平方公里。英國從與殖民地的貿易和投資中獲取巨額的經濟利益,例如,1814~1836年間,英國對印度的紡織品輸出增長了50倍,占英國紡織品生產能力的四分之一。英國的海外投資收入19世紀30年代已達年均800萬英鎊,到19世紀70年代竟超過5000萬英鎊。
英國對殖民地的征服,面對的都是弱小和落后民族,與當時擁有先進武器的英軍對比根本不是對手。英國的產品雖然也輸往歐洲大陸,但主要的貿易流向是向殖民地國家輸出,因此與歐洲各列強的經濟利益矛盾并不大。在整個19世紀,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政治目標是保持歐洲各大國實力的均衡,防止一國作大對英國形成威脅,因此在19世紀歐洲發生的幾場戰爭中,英國都是以聯合其他國家,支持弱小一方為軍事行動目標的。英國所參與的19世紀初期的反法戰爭與19世紀中期的克里米亞戰爭都是如此。由于英國并不打算在歐洲稱霸,在殖民地又只需要對付小國和弱國,就沒有推動英國發展軍事實力的緊迫感和足夠動力。所以保羅·肯尼迪一針見血地指出“1815~1880年期間,英帝國的大部分地區是在強權的真空中存在的這種說法,并非言過其實,這也是英國殖民軍規模較小的原因”(見《大國的興衰》)。
美國的情況雖與英國有所不同,但也極為相似。美國剛建國時的面積,就是今天在東北部的13個州,獨立戰爭特別是南北戰爭以后,美國在北美地區進行了一系列領土擴張。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買得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國的面積增加了一倍,1819年又從西班牙手中買到了佛羅里達,1836~1846年,美國通過與墨西哥的兩場戰爭兼并了德克薩斯,還獲得了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和科羅拉多的一部分,同時,美國又與英國簽訂了一個條約,獲得了奧爾良地區,即華盛頓、奧爾良和愛達荷三個州。1853年,又與墨西哥完成了加德森的購買,1867年,美國從俄國方面購得了阿拉斯加,到此,美國的本土就已經與今天的面積一樣大了。領土擴大使美國獲得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由于人口迅速增長和移民不斷增加,使美國的國內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美國完全可以憑借國內的資源與市場需求就獲得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因此就產生不了與歐洲列強爭霸的欲望。海權思想雖然最早產生于美國,美國的許多政要也很欣賞“海權論”,但卻被長期束之高閣,反而是19世紀20年代由門羅總統提出的“門羅主義”統治了美國長達100多年的外交政策,即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美國對歐洲事務沒有興趣,歐洲也不要干預美洲事務。《海權論》的作者馬漢雖然極力主張美國實行海洋擴張,面對美國的國情卻無可奈何,1890年他不無悲哀的寫道,“除阿拉斯加外,美國沒有任何外國的領地,……太平洋是防御最薄弱的邊境,它也遠離最危險的敵人。國內的資源與我們目前的需要相比,能夠用之不竭,我們能夠在‘自己的小小角落’里無限期地依靠自己生活下去……”。
對比19世紀走在世界軍事變革最前列的德國,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環境就完全是另一番樣子。直到19世紀前半期,德國還是一個分裂成幾十個邦國的關稅聯盟,而到1871年才在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可此時世界的殖民地已經被歐洲列強瓜分的差不多了。比如到一次大戰前,德國的海外殖民地面積只是英國的十二分之一,法國的三分之一。1870年德國統一前,其生產總量只是英國的40%而略高于法國,但是到一次大戰前已經比英國大出15%,是法國的2.7倍,德國的人口也顯著高出英、法兩國。德國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除了東部地區有一點褐煤,工業化急需的鐵礦和石油以及其他礦產資源都得進口,實際只能從其他列強和所霸占的殖民地進口,因此市場與資源的缺乏就促使德國必須與其他列強開戰。從威廉二世要建立“德國世紀”到希特勒的奪取“生存空間”,原因都是由于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空間不足,由此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而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德國產生了強烈的戰爭動機,成為19世紀中期到二次大戰中走在世界軍事變革前列的國家,以及兩次大戰中世界最強大的戰爭機器。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以上分析說明,沒有經濟利益沖突所導致的戰爭動機,就不會產生進行新軍事變革的動力。二戰結束后世界進入“冷戰”時代,由于受到前蘇聯的威脅,美國始終走在西方國家軍事力量發展的前列,但冷戰的對立是產生于政治原因,然而在今天,冷戰已經結束了十多年,對美國構成軍事威脅的前蘇聯已經轉入了市場經濟體制,美國的軍事實力就是大英帝國鼎盛時期與德國軍事力量最強大的時期也望塵莫及,美國為什么還要急于進行新軍事變革呢?美國是在準備打仗嗎?那么威脅來自何方?敵人是誰?未來的戰場在那里呢?如果這些問題不搞清楚,盲目跟隨所謂“新軍事變革”的潮流,中國的軍隊可能花了錢還會打敗仗。
二、三論世界資本主義新階段
前面的分析表明,19世紀和20世紀的霸權國家,都沒有產生進行新軍事變革的動力,而在新世紀之交卻發生了與以往不同的重大變化。既然傳統霸權國家以往沒有領導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原因在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部,導致美國在今天急于進行新軍事變革的原因,當然也只能從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生的新變化中去尋找。用技術與武器的發展永遠不能解釋清楚新軍事變革的動力問題,因為戰爭只是謀取國家利益的手段,而武器只是戰爭的工具。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說明,傳統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征是生產過剩,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利潤。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資本家在國內把工人階級的工資壓縮到最低,使國內需求與供給能力嚴重不對稱,由此產生了生產過剩問題,以及商品和資本輸出,并且構成了國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殖民地與宗主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但是今天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美國,已經出現了連續20年的貿易逆差,去年貿易逆差已經突破了5000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物質產品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其貿易逆差還在不斷擴大,因此美國已經從傳統的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型經濟,轉變成不折不扣的“生產不足”型經濟。這個轉變不僅發生在美國,到目前為止,英國與西班牙的貿易逆差也已經連續出現了二十多年,法國、意大利與日本雖然還能保持貿易順差,但呈現逐步縮小趨勢,例如,目前與90年代最高峰相比,意大利縮小了96%,法國縮小了92%,日本縮小了55%,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只有德國還能保持貿易順差的擴大趨勢,這說明,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從總體上看,已經從傳統的生產過剩型經濟,轉向生產不足型經濟,這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性變化,也是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虛擬資本主義階段。
我在去年初和今年初曾寫過兩篇文章,主要從現狀出發論述了虛擬資本主義是世界資本主義的新階段(《世界資本主義的新階段與貨幣制度危機――警惕全球金融風暴》、《海灣戰爭與朝鮮半島核危機的原因及影響分析》,見中宏網和中經網“50人論壇”我的個人主頁),本文則著重從歷史角度分析虛擬資本主義的起緣與發展過程。
傳統資本主義之所以會進入虛擬資本主義階段,首先是階級斗爭的結果。在自由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由于資本家階級殘酷壓榨工人階級的勞動血汗,激起工人階級一次次的激烈反抗,直到出現了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到二戰結束又出現了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東西方的對立。由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被迫進行社會制度的深刻改良,就是提高工人階級的工資水平和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以此來緩和社會的階級矛盾。隨著工人階級工資的提高和社會轉移支付體系的建立,“中產階級”開始興起,出現了“兩頭小,中間大”的新的社會結構,資本主義經濟體內部的需求相應擴大,傳統資本主義經濟中生產過剩與階級對抗的矛盾相對緩和,由此形成了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
伴隨著這一過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海外投資結構也發生了本質性變化。從海外直接投資看,二戰以前的資本輸出流向,主要是從宗主國流向殖民地國家,要占到六成以上,投資的內容,主要是開發農業和礦業等初級產品資源,約占到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海外直接投資的八成上下,與此相對應,二戰前的國際貿易結構,也是以初級產品為主,占到60%以上,制成品貿易只占三分之一多一點。這種投資和貿易結構,反映的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殖民地掠奪資源和向殖民地輸出工業制成品。而二戰以后直到上世紀70年代,由于福利制度的改良帶來資本主義經濟體內的需求擴張,海外投資的主體轉為以資本主義經濟體內的投資為主,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的所謂“水平分工體系”,70年代初以前,主要是美國與歐洲國家環繞大西洋盆地的專業化分工,70年代初以后,隨著日本和“亞洲四小”的工業化加速,又出現了美國跨越太平洋與東亞地區的專業化分工。在這一時期,發達經濟體間的投資已經占到全球海外直接投資80%左右的份額,主要發生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內部的制成品貿易,也替代了二戰前初級產品貿易的主體地位。
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制度改造,為資本的擴張找到了新的利潤空間,但是到1956年,美國的工業化任務就基本上完成了,其主要標志是在當年“白領工人”人數第一次超過了“藍領工人”人數,即在非物質產業部門的就業人數第一次超過了物質產業部門的就業人數,服務產業開始成為美國的主導產業。美國在長達200年的工業化過程中,服務產業的比重長期停留在55%以下,1956年以后則迅速上升,到目前已經上升到占GDP的75%以上。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完成了工業化任務,服務產業比重也出現了提高的趨勢。因此從總體上看,到70年代后期,世界資本主義已經跨越了物質生產發展的階段。
由于資本主義經濟體內的物質產品需求逐漸飽和,產業資本通過發展物質生產謀取利潤的空間日益狹小,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產業資本競爭不斷加劇。在80年代,這種競爭的加劇,主要表現在以德、日為代表的后起資本主義國家以投資、收購和兼并的方式大舉進軍美國市場。但80年代“冷戰”還沒有結束,國際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東西方”的對立,歐洲和日本在來自東方的威脅面前,需要美國軍事實力的保護,因此不得不對美國的經濟利益讓步。“冷戰”時代在關貿組織內部,雖然也圍繞調和美歐、美日間的經濟沖突進行過多次談判,但往往是歐、日在美國的壓力面前退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85年的“廣場協定”,美國為了增加商品輸出,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壓迫德國馬克和日元升值,以致于造成了日本90年代初期的資本市場崩潰和金融危機。然而1991年發生了8.19事件,前蘇聯社會轉軌,“冷戰”時代隨之結束,歐、日對美國的軍事依賴突然消失,長期被“冷戰”抑制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的經濟競爭壓力被突然釋放出來,引起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一系列新的、本質性的變化,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由此走入了一個新時代――虛擬資本主義時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