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的牛市行情,讓很多人圓了車房夢,幸福似乎信手拈來。天有不測風云,股市也有旦夕禍福,2008年,面對“熊熊”來勢,很多人的幸福便一去不復返。財富的確可以帶來幸福,舒適的生活,良好的社會認同感,甚至是和諧的家庭。
但幸福卻不僅僅是財富,有時候更多的財富,往往造成為財富所累,帶來的卻是更少的幸福。當牛市不再,你是否因此喪失了幸福的能力?當牛市不再,我們帶您發現,除了財富,幸福還有很多很多……
你是否患有“財富抑郁癥”?財富抑郁癥:由于對財富的過度追求所導致的一種普遍的不幸福感。
三味良藥擺脫財富抑郁癥
一味:幸福是理財的終極目標
心理學專家張怡筠博士建議,在理財前,應該先弄清楚我們理財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一個關鍵,累積金錢不是理財的終極目標,累積幸福才是理財的終極目標。在累積財富時,很多人忙忙碌碌理財,卻忽略了理財開始時的意義和目的。他們一味地奔波于財富之中,卻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累積幸福。有的人以為有錢后可以自由了,卻發現有錢后理財更不自由了;有的人希望有錢可以討人喜歡,真的有錢后卻認為周圍的人都是為了貪圖他的財富,人際關系變得更加糟糕。這些都背離了我們理財的本意。
二味:遠離財富跑步機
心理學家發現,幸福和財富的關系就好比一臺“快樂跑步機”。在我們踏上跑步機后,如果維持一開始的速度奔跑,只能原地不動。只有加快速度,超過跑步機的速度,才會有進展。快樂也是如此。原來有了100萬元,很開心。但慢慢適應了100萬元這個強度,要150萬元才會開心。到再下次就變成了200萬元。就像跑步機,在適應了一個狀態后要更高的強度、更大的刺激才有同樣的快樂。正因為有了“快樂跑步機”的效應,有些人炒股票,開始覺得每年有10%的收益很滿足,可是真的達成后,就覺得有30%的收益才會開心。其實,金錢如果只是數字沒多大用處,只有把它變成真正能讓人感到幸福的事物、活動才有意義。
三味:穿上幸福“防彈衣”
張博士在3年多的理財情商研究中發現,能真正累積財富的人都擁有平衡的生活狀態。理財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絕不是大部分。他們的生活內涵豐富,鍛煉身體,培養興趣愛好,朋友關系融洽,家庭美滿,工作有成就。做輕松的投資者,不做失魂落魄的理財家。我們當然希望財產不要縮水,可就算財產有起伏,這些人是最不容易喪失幸福感覺的。他們有情緒的“防彈衣”,幸福的“防彈衣”,財產的多少不會影響到他們幸福的感受。
獲得幸福的財富技巧
一、看淡財富,重視家庭
幸福的人最重視家庭,他們大多把財富的重要性擺在第三位,但是不幸福的人卻把財富擺在第一位,家庭擺第三位。對于財富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你越是想去追求,就會越不幸福。財富目標不必定得太高,循序漸進投資理財,才是幸福之道。
二、降低期望,知足常樂
幸福的人期待投資報酬率為11%至20%,但不幸福的人則多數期待二成以上的報酬率。這顯示,對投資報酬預期愈高的人,愈不幸福。滿足點、標準不要定得太高,就容易有幸福感。當你愈沒有想要追求什么的時候,反而會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