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眼中我一直是屬于那種很典型的"激進青年",激進的言談,激進的行事,在投資理財方面也很激進。在我看來, 自己現在還年輕,以后收入增長空間還很大,在投資方面冒冒險是理所應當的。所以說我特別忠愛于股票,而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等穩健的理財方式并不感冒。理財嘛,如果不能實現財富的增值,意義也就不那么大了。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風險偏好者,我接觸過通過保證金交易的外匯市場,其風險確實非常的高,玩了一段時間以后發現它的風險已經高到我難以承受的水平了,所以最后還是放棄了。之后我在06年初大舉殺入股市,還記得當時4塊多買了萬科,當時也是聽專家的推薦,加上我自己看它的財報,企業盈利水平什么樣一看就很清楚了,當時就是感覺這個企業盈利波動很大,因為房地產企業就是這樣,受外力影響太大,再加上個人感覺國內的房地產價格可能會進入一個比較熱的時期,當然這些當時都是個人的猜測,但是后來還是證實我猜測是對的,所以后來萬科長得很猛,可惜不到20就拋掉了,再后來就是跟著熱點亂跑,這個買點,那個買點,也沒賺多少,到現在算是保本吧。所以說投資就是這樣,風險高,收益可能也高,你得有承受力,更得有判斷力。 最近兩年,理財這個概念似乎被人越來越多的提起了,我還是覺得同樣一個詞,它對不同個性的人意義有很大區別,可能我父輩那一代人,對他們來說理財主要在于保證本金安全的基礎上設法獲得利潤,那對于我來說,可能就是為了高收益忽略風險,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是不可否認,這也是條路,不過從去年開始,股市行情極端不好,我把錢大部分都撤出來了,閑置了兩個多月,只是當活期存在卡里,從會計的角度講這是非常不符合資金時間價值的,所以我也開始考慮利用銀行短期理財產品,在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股市沒有機會的情況下,購買短期的理財產品,一句話,不能讓錢閑著。 其實理財也不一定就要精打細算,我的風格就是粗獷、激進,我在日常錢的使用和規劃方面一直都不是很細,花錢沒計劃,但有一點,我把投資于股票的錢都劃為固定資產,日常花的作為流動資金,兩者分得很清楚,這樣一來雖然花的多,我自己始終能掌握自己的經濟到底處于什么狀況,這個辦法適合我卻不一定適合別人,因為我月收入相對比較高,家庭情況也比較穩定。所以我覺得理財還是要有一個完全適合自己的計劃,需要貼身打造,因為這個計劃可能會成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生活方式,像我,已經把股票當成了第二職業,盡管近幾個月沒有交易,但還是每天關注著市場,它已經很難從我的生活中剝離出去了。(證券日報 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