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跌,CPI創新高,理財者被逼到了死角。在這樣的背景下,理財專家認為,理財是一場馬拉松,投資者要保持理性心態,不必為一時的輸贏而失去了前方的目標。現階段投資者有必要對自己的投資經歷進行認真的總結梳理,做好資產配置,精算生活,做出更好的理財規劃,戰勝通脹。
建立投資組合
其實理財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生活習慣,貫穿于人生的各個階段,并不是某一時段的特定行為。跟風、盲目理財隱藏著很大的風險。理財是個長期過程,想通過理財戰勝通脹,拼的是耐力而不僅僅是爆發力。投資理財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就像你短期內再怎樣刻苦訓練也無法與劉翔比拼110米欄,而通過艱苦訓練,與劉翔比馬拉松,你才有跑贏劉翔的可能。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希望短期內戰勝通貨膨脹很難,而且也有很大的風險。可從長期來看,只要你稍微用心掌握一定的投資技巧,堅持正確的理財投資理念,戰勝通脹很容易。當然,具體理財過程中必須建立有效的投資組合,進行穩健操作。在現階段,應適當提高固定收益產品與穩健型產品的配置比例,除了提升家庭投資的防御力,也應增加投資組合的彈性。一旦投資環境回暖,也可以適時進場。
精算生活
高漲的物價對我們生活水準的影響日益顯現,不斷震蕩調整的股市又讓人們對資產安全深感擔憂。年輕一族,特別是月光族,為了戰勝通脹,現階段節約開支是有必要的,要想增加財富,開源并不容易,而能省等于多賺,從節流開始的現金管理計劃可以發揮小錢的力量,提高應對困難的戰斗力。而且只要你用心,節約開支并不意味著你要降低生活水準。同時,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都需要比以前更謹慎更精細,這是保證你財務安全的方法,也是提高長期生活質量的準則。當然,財富是靠雙手創造出來的,職場可以定期地給你帶來充裕的現金流。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勞動力價值相對低估,職業發展是克服通貨膨脹恐懼癥的最有效手段。
現金為王
通脹對我們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要想克服潛在的風險與威脅,提高家庭資產中的防御功能,增加備用金的儲備是我們應對風險最主要的手段。一般來說,個人與家庭都應當視自己的具體情況設置合適的儲備金,通常儲備金需要維持個人或家庭三個月的正常花銷。但是具體到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如年輕人抗風險的能力較強,預備1個月的儲備金基本可以滿足需要;青年家庭需要3個月的儲備金,而中老年家庭至少需要6個月的儲備金。
備用金儲備的打理重在一個“活”字,可投資于流動性強的工具,如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貨幣市場的理財產品等等,這些投資工具基本可以實現超過定期存款利率的收益,而且可以隨時贖回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