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居民理財投資意識快速覺醒。得益于此,我國商業銀行業理財業務快速發展。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金額連續兩年增長幅度達到或超過100%。市場預期,2008年將會繼續保持這一增速。與此同時,理財產品種類也迅速豐富,投資標的(或掛鉤對象、基礎資產)覆蓋本幣和外幣,以及股票、商品、信用、利率和匯率等,結構也自然逐步從簡單到略微復雜。
理財產品之所以得到如此迅速的發展,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與儲蓄相比,它為居民提供了帶來更高收益的可能。自然,風險和收益總是對稱的。對2007年理財產品進行簡單地年終盤點后顯示,一些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不僅低于儲蓄的收益率,甚至出現了零收益、乃至負收益的情況。然而,習慣了儲蓄、習慣了從簡單的儲蓄邏輯中理解銀行(“錢只要給了銀行,收益就總是會有保證的”)的老百姓,一下子變得難以接受,一些媒體也因此將其渲染為“信任危機”乃至“黑幕”。
除了理財產品發售機構在產品設計和風險充分揭示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外,這也恰恰反映了我國的理財文化還不夠成熟。在一個理財文化成熟的社會中,一個人在為獲取更高收益而決定自己的投資行為的那一刻,就已做好了承擔更高風險的準備,即一旦出現不測,收益率可能連儲蓄都不如,甚至出現損失名義本金的可能性。
其實,與發達金融市場國家許多只有專業金融工程師才能理解其風險點的理財產品相比,我國當前的理財產品還相當初級。筆者在分析了近兩年我國理財產品在收益率上的表現后發現,收益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與收益相對較低的理財產品在投資標的上,不僅分別相對集中,而且從宏觀經濟層面具備相當明顯的可識別特征。這意味著,如果投資主體留意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并據此選擇相應的理財產品,零收益或負收益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美國次貸危機惡化,是2007年最重大的國際金融宏觀事件。隨著次貸危機的逐步抽絲剝繭,國際資本市場呈不斷下跌趨勢,波及范圍持續擴大。在此背景下,寄希望于海外股票市場上升以獲利的投資自然無法兌現。
實際上,從經濟周期上分析,也可以大致推測出投資此類理財產品的高風險。因為如果從1992年經濟復蘇算起,美國經濟到2006年已經歷了15年的持續增長,為其史上最長的增長時期,而其此前一般的增長時期僅為6年左右,最長的一次是15年。由此可做出一個大致推斷:2007年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出現動蕩的概率很大,而在年初就已出現次貸危機端倪的情況下概率更大;在全球化的今天,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金融市場動蕩必然會波及其他市場。
令人痛心的是,整個國內市場顯然都忽視了對這種宏觀趨勢信息的讀取。去年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國內基金、銀行扎堆發售的QDII理財產品,竟然均無一例外地熱銷,自然目前該批理財產品收益均不夠理想。
國內經濟增長強勁帶來以國內順周期標的為投資對象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較高,如以國內股票市場(主要是打新股)和違約事件為投資標的的理財產品普遍收益率較高。這種結果也主要與宏觀經濟形勢緊密相聯。因為在整個2007年,中國經濟和企業利潤增長都極其強勁,加上國內市場起初對國際市場波動的不敏感,就共同為中國資本市場2007年的大牛市奠定了基礎。同樣,這種背景也使得信用違約風險近乎于零,特別是此類理財產品在實際上主要掛鉤于銀行違約事件時,就更是如此。而與之相比,以逆周期的利率為標的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則總體表現欠佳。
上述分析顯示,與單純的技術性收益——成本計算相比,在進行理財產品設計和投資之前就對宏觀經濟形勢有一個清楚的研判顯然更為重要。否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筆者認為,隨著今年我國經濟步入減速階段,以股票、違約事件等順周期對象為投資標的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可能會明顯下滑,而以固定收益、利率等逆周期對象為標的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則可望有所提升。在人民幣匯率彈性可能進一步增強、美國次貸危機見底尚需時日的背景下,投資以海外金融產品為標的的理財產品應繼續保持審慎。在美國次貸危機“暈輪效應”的波及下,即使投資以海外新興市場國家金融產品為標的的理財產品,也應相當謹慎。考慮到此前已經歷相當大幅度的上漲,不少商品價格水平已脫離基本面獨立運行、且已逐步顯示出難逃其他金融市場波及的特征,對于以商品為標的的理財產品,雖然當前發售極為火爆,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應當主動規避。
總之,理財市場出現的種種現象提醒我們,各方還應對今年理財產品的最終結果有一個正確的解讀,而不能簡單將其作為未來理財產品設計和投資的導向。因為隨著宏觀形勢的變化,未來同樣的理財產品也完全存在收益率相對換位的可能性。
來源: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