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理財投資“顆粒無收”被質疑 |
發布日期:2008-1-14 16:4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陳先生最近很郁悶,他的母親1年前投資10萬元參加了一家銀行某款人民幣理財計劃,1年后收益只有39.6元。而銀行告訴他,該產品到期收益率為零,39.6元是利息稅調整的補償。 在隨后與銀行交涉未達成一致處理意見之后,陳先生將一份帖子發到了MSN理財網、新浪、搜狐等網站上,跟帖者無數,一時間成了熱門話題。上周末記者通過MSN理財網工作人員提供的電話與陳先生取得了聯系,并采訪了相關銀行。采訪中,陳先生向銀行擲出了質疑的“三板磚”。而相關的銀行也對記者解釋了對這些質疑的看法。 記者注意到,雙方的“僵持”,正是時下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糾紛的普遍問題,值得銀行和投資者關注。 ▲質疑一 熊市風險能接受 牛市為何收益為零? “當時得知收益為零我們很吃驚,因為一年來上證指數從2000多上漲到5000點,怎么可能有這樣的結果呢?”陳先生這樣對記者說。 陳先生說,他母親與銀行簽訂的理財合同內寫明了該期理財計劃掛鉤的4只股票,是在港上市的建行、中國人壽、中銀香港和招行。 顯然陳先生事后做了不少“功課”。他發現該理財產品掛鉤的4只股票在過去的一年中有3只上漲,最高一支漲幅96.2%;只有一只下跌2.62%。在這么好的收益下,銀行給理財投資人的收益卻是零。“我明白理財有風險。但行情是牛市而不是熊市,這樣的結果怎能讓投資者接受呢?”這是陳先生質疑的第一個問題。“銀行是不能拿投資者的錢直接買股票的,我們投資的是一個期權,因為這是一款保本產品,我們將本金部分投資了固定收益的票據,然后拿所產生的利息部分投資于另一家機構的期權產品。投資者收益是與這個期權產品相關的!卑l售該產品的銀行總行人士這樣跟記者介紹。 ▲質疑二 無渠道可查投資報表 銀行拿著客戶的錢暗箱操作? “在投資的一年里,我家人曾經去銀行咨詢過該產品的階段運行情況,銀行工作人員說沒有相關數據和報表,在銀行的網站上也沒有關于該產品相關情況的介紹。也就是說,一年中我沒有渠道查到有關這款產品的財務情況,這是暗箱操作。”陳先生指責銀行在產品投資操作的過程中,讓投資人無從考查收益;在產品最后到期時,一下甩出一個沒有收益的結果。 記者就此問題詢問銀行時,銀行表示,有的掛鉤理財產品是按天計息,有的是按季計息,還有的按年計息,情形并不一樣!氨热邕@款產品,合同上說明按某一天的股市收盤價,按照收益公式來計算的,不可能像基金產品那樣每天給一個凈值讓投資者查! ▲質疑三 產品設計本身有問題 銀行是否有判斷的能力? “我最后找專業人士認真看了一下理財產品的合同,人家認為是產品收益的設計有問題,只有4只掛鉤股票同時漲跌,并且漲跌幅度一樣時,才能獲得最大收益。而正常情況下產品零收益的概率非常高,超過90%。”陳先生告訴記者,他由此懷疑銀行產品設計部門的人當初是否有基本的判斷,并指責銀行設計的這種理財產品完全欺騙了投資者!拔覀兺诎l了7款產品,只有這一款收益為零!薄爱斒隆便y行人士這樣告訴記者說。該人士認為對產品的選擇有賴于投資人對市場的判斷。對于陳先生所質疑的問題,銀行強調是投資者對產品的誤解,而并非銀行產品設計中存在問題。 該銀行總行人士發給記者的一份材料說,商業銀行一般在市場上購買各種各樣的期權,“銷售方”有摩根斯坦利、美林、花旗等國際著名投行,而對于這些期權的選擇是需要有一個方向的判斷,比如說看黃金的漲,就選擇黃金看漲期權,但是至于該期權“將來”實現的概率是多少,就是這些國際投行都無法預測的,否則這個市場就只有投資的贏家了。 不過,記者在隨后采訪一些投資者了解到的觀點認為,既然銀行也是購買其它機構的產品再賣給投資者,那么最后理財產品表現如何至少也反映了銀行的眼光和判斷力。如果一款產品的公式設計真的是在多數情況下收益率都不可能實現預期較高收益,或者有明顯的缺陷時,銀行也“難辭其咎”。而從另一個角度,銀行不應把它銷售給對產品原理不能明確的客戶,“了解你的客戶”也是監管部門對銀行的要求。 ■本報記者耿彩琴
來源:北京日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