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8月中旬,在股市紅火的同時,銀行理財也不寂寞。從目前在售的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來看,穩定收益產品主要依靠信托,浮動收益產品幾乎是“打新股”的天下,QDII產品快要斷檔了。
穩定收益產品——主要依靠信托項目
從8月份面市的穩定收益理財產品來看,以前比較流行的投資央票、金融債等穩定收益品種的產品,現在比較少見。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售的5只穩定收益型理財產品中,有3只是掛鉤信托的。其中1年期最高收益率達4.4%,對風險厭惡型投資者有一定的吸引力。
盡管在7月份儲蓄加息、減稅雙管齊下之后,央行又提高一次存款準備金率,但是從近期央票的招標利率和新股發行的中簽率可以看出,當前市場資金依然寬松。因此,投資央票、金融債等品種的理財產品,收益的競爭力沒有明顯增長,而信托項目的收益率水平依然優勢明顯。不過,從周一公布的7月份CPI增長情況來看,業內普遍對未來一個時期政策存在緊縮的預期,預計市場收益率曲線可能會小幅上升,屆時,投資央票的穩定收益型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望有所提高。
浮動收益產品——各家熱衷“打新股”
從目前在售的6只浮動收益人民幣理財產品來看,有5只是“打新股”理財產品。可見打新股理財產品仍然是銀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主流。尤其是以“打新股”理財見長的中信銀行,同時推出兩款不同側重的“打新股”產品——“基金計劃4號”和“雙贏計劃4號”。
從預期收益率來看,我們發現各銀行“打新股”產品的預期收益五花八門。年收益率從最低4%到最高25%不等,讓投資者難以選擇。其實,“打新股”理財產品的風險相對容易把握,“申購新股”除了資金量大占有一定優勢之外,并沒有太多的技巧可言,因此收益也不應該相差太遠。
之所以部分產品預期收益率相差懸殊,主要是產品投資方向的區別,目前部分銀行已不滿足僅僅“打新股”,而是將打新股和買基金結合起來,在沒有新股可打的時候,還可以分享基金市場的收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基金的賺錢效應是靠長期才能明顯體現的,無論開放式基金還是封閉式基金,短期一樣存在市場風險。盡管這類產品銀行給出一定的預期收益,但是銀行同時強調,不但不保證收益,甚至不保證本金,因此,投資者不能光看預期收益率有多高,還要看看自己有多大的風險承受能力。
QDII產品——等待下一輪高潮
QDII理財產品在7月份時曾經有過一輪熱銷,不過目前在售的QDII產品只有2只。看來QDII理財產品的短期高潮已過,市場在等待下一輪創新品種的推出。
據了解,工行的“東方之珠”和匯豐銀行的“基金掛鉤”QDII理財產品7月份賣得都不錯。不過,隨著境內股市再次火爆,而受到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影響,中國香港及歐美股市紛紛暴跌,讓投資者突然意識到QDII理財的風險。
不過,理財師表示,全球任何一個股票市場都存在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投資QDII產品應看市場長遠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