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理財諺語“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指分散風險的重要。那么,合理配置資產,在分散風險的同時,是否也會對投資收益產生影響?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年輕人對保本型固定收益產品不屑一顧,把資產全部投資到高風險的理財產品上;也有許多老年人不肯選擇股票、基金,只愿意把錢存在銀行,或者購買國債。這均非正確的投資理念。收益和風險從來都是矛盾統一的整體,完全避開了風險,就等于避開了可能的高回報,同時,又不能為了可能的高回報而完全無視風險的存在。正確的做法是,根據自身的投資偏好,對資產進行合理配置,投資到不同的產品和理財工具上,不但分散單一產品的投資風險,還能夠享受到適度風險帶來的較高回報。
舉個例子:10萬元資金,如果將其全部投資于一種每年固定收益率5%的保本型產品,25年后,資產將增值到338635元。如果將這10萬元平均分成5份,分散投資到5種不同的產品,分別是:股票(A、B、C),基金(D),銀行理財產品(E)。25年后,5種產品收益情況各不相同,A股票的平均年收益率達到15%,B股票收益率為0,C股票投資失敗,本金收益均沒有收回,D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達到10%,E產品的平均年收益率達到5%,這時,資產總值為942800元,幾乎是上一種投資方式的3倍。
有人說,如果我將10萬元都投資A股票,25年后收益將更加豐厚。這是一種僥幸心理,因為股票這種高風險投資工具,收益是不能夠預知的。合理配置資產,是理財的第三條“金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