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年輕人,憑著自己東拼西湊來的2萬元,通過自己17年來的卓越投資,竟然變成了一個擁有1000萬資產的富翁。
最近這個實例經過媒體披露后引起較大關注,那么這究竟是真的嗎?工薪族理財現在還能暴富?理財和不理財的區別能有多大呢?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A:從兩萬到1000萬引人關注 最近,《重慶晨報》等媒體報道了重慶市工行一位理財師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從借錢兩萬起步,十年成為千萬富翁的故事。
文中提到,工行人員馬進從2萬元起家,不但造就了近千萬元資產,而且還成為一名擁有600多位固定客戶、影響1.6億元資金走向的知名理財師。
馬進的第一桶金是從倒賣國庫券開始的。1988年大學畢業后,馬進成為工行重慶分行的一名營業員。偶然間,他聽到農村的一位親戚說:“國庫券現在在農村‘泛濫成災’,農民整天都為變現問題傷腦筋。”
由于工作關系,馬進知道當時城里的少數
銀行網點,其實已開設了國庫券交易業務,而且存在地域差價。于是,馬進決定借2萬元做國庫券生意。近一年時間,馬進就賺了近10萬元。
馬進的第二桶金是從股市賺進的。1992年,馬進被調到工行證券營業部。當時正是重慶一級半市場股票(非上市公司股票)最火的時候。市場上有萬里、實業、重百、奎星樓等10多個品種。雖然他對股票一竅不通,但他決定賭一把。
馬進花了半個月時間,親自到這些公司作調查,最后在2元—4元之間陸續買了2萬股重慶實業的股票。半年后實業登陸深交所。開盤當日,他以14元的價格全部出貨,凈賺20多萬元。隨后他又以類似手法,買了西南制藥、渝開發和渝鈦白的認購證和股票。三年下來,馬進進賬近200萬元。
馬進的第三桶金是通過房市、股市、
期貨等綜合取得的。1997年是一個投資機遇年。那年股市正紅火、重慶直轄使地產、商業充滿各種機遇。馬進則把資金分作了四份進行投資:第一,用來投資有短線機會的金融品種,如股市、期市等。他把這類視為“高風險投資”,資金比例占20%。第二,用30%的資金投資產業。因為時間和資金有限,他只持股不參與經營。
1997年,他與朋友成立了一家從事貿易業務的重慶紫荊數控機械公司。目前這家公司每年分紅回報在15%左右;同年,他又投資20多萬在解放碑大都會對面開了一家名為“小酒庫”的酒吧,目前每個月至少能獲數千元的收益;1999年,他以每平方米3000元的價格,在解放碑得意廣場買下了一間145平方米的門面,開了一家“真味餐館”,目前收益也不錯。第三,把40%的資金用在當時最看好的非流通股和地產項目上。1998年起北京等地開始興起炒房熱潮,那個時候重慶房市雖然沒什么動靜,但他認為“很快一定也會火起來”。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他通過間接投資有土地公司股權的方式投資。很快,負責高新區土地開發的重慶渝高公司映入眼簾。這幾年高新區的土地開發轟轟烈烈,渝高效益不錯,馬進每年僅分紅就有10萬多元的進賬,平均收益超過12%。未來如果成功上市,其價值將達到600-700萬元。第四,自留10%的資金作為預備金,用來應付投資和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需求。
幾年下來,通過這種分散投資模式,馬進的資產已近千萬元。
不過媒體的披露,讓馬進感到前所未有壓力,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上周三,《招財》周刊通過重慶市工商銀行( 5.45,-0.04,-0.73%)查詢到馬進的電話,在電話中,馬進表示,媒體的報道存在部分的誤導作用,現在他什么也不想說,也不能說。
在《招財》記者的再三追問下,馬進才透露了一點,那就是任何時候都有好的投資機會,以他去年為例,幫助客戶做的記帳式國債收益率就達到了15%以上。
曾經報道過馬進的《重慶晨報》的記者曾歡在電話里告訴本報記者,文章出來后的確引起較大的爭議,但是內容是真實的。他覺得馬進的成功在于理念不錯,一開始存在賭的成分,后來資產提高了,就開始注意風險控制,實行多元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