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報 傅燁珉
稍加留意,可以發現我們身邊的有錢人正“變”得越來越多。
“專業”一點地看,如胡潤百富榜。自1999年起,該份榜單每年都會出現一些中國內地富豪的大名,很替俺們“國人”爭光,也直接“佐證”了胡潤有關“20年前人們覺得萬元戶很了不起,而現在億萬富翁已經成了人們非常熟悉的概念”這一評論。
“大眾”一點地看:如N年未見的昔日同窗,待到再聚首時,可能感覺怎么“一瞬間”這幫小子都住上了新樓,坐上了新車。聊起天來也不再是KTV或斯諾克,而是交集在投資商鋪與股票信息,個個都有幾分成功人士的味道。
話說回來,有錢人之所以不斷“蹦出來”,乃與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活躍創造各類商業機會,先知先覺者抓住機遇,由此脫穎而出。譬如上世紀80年代的下海經商者,其中許多人早已聚財有道。而當初一心盯著鐵飯碗的,不少最后卻變成一只泥飯碗;又如90年代股票“剛露臉”,早先以為認購證“毫無意義”的大有人在,偏偏它卻造就了一批富翁,害得多少人滿世界遍尋后悔藥不著;再如前幾年樓市大漲,又一“撮”聰明蛋借此令資產迅速膨脹,完成了財富的跨越式前進。而就在當前,股市行情也正攀上新高,再度給人們創造了一次致富良機。
不過,中國有十三億人口,且“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說明生活中終究是平民百姓居多。但不可否認,任誰都有致富的欲望。由此,相信很多人都曾自問這樣一個問題:“我能否也成為有錢人?”其實,至少從“理論”上說,答案應當是肯定。因為確實有太多剛開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最終卻寫就了致富傳奇,表明任何人都可能從無到有,實現脫胎換骨的變化。
那么,該怎樣成為有錢人?這又是一個問題。曾在某篇文章上讀到這樣一句話:“工資只能使你安全地生活。若想真正成為富翁,必須把自己投入到變幻莫測的市場中去。”想來此話有理。因為換個角度看,一個人的財富實際是由財富以外的東西所決定。富人中確有不少是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而縮小了與財富間的距離。
有調查表明,富人投入理財規劃的時間比一般人高許多,七成以上的富人每周至少有四小時用于理財,有的甚至達到十幾個小時。而且,有錢人都有很好的儲蓄習慣,并主動用以有計劃的投資,就算花錢也有明確目的,從不隨意浪費,從而讓資金發揮最大效用。
曾有位憑創業成功的富翁感嘆:“人一旦學會花錢,就很難控制住享受的欲望。會花錢不是壞事,說明你會享受生活,但如果不開動腦筋賺錢可不行。”此話透露出一個信息,想成為有錢人,就要根據自己的資源與優勢,在社會上找準位置。并且無論如何吃苦耐勞,銳意進取的精神最重要,而不要安于現狀,小富即安。懂得“天道酬勤”的道理,才會獲取豐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