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了解到,由中國證券業協會、兩大交易所聯合調研的《證券市場估值與資產泡沫考察報告》成型。這份內部報告將成為監管層對當前股市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
《報告》認為,目前中國股市估值整體處于高位區,正在逐步形成結構性泡沫,但并沒有市場所擔心的整體性泡沫。
有關方面建議,對于結構性泡沫,應當采取結構性調整政策,擴大股市供給,包括優質的境外上市企業回歸、整體上市、降低中小企業上市門檻、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等。
估值處于高位
記者了解到,從3月中旬開始,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兩家證券交易所,進行了有關“證券市場估值與資產泡沫問題”專題分析與調研。“為了切實防范市場風險,促進行業發展,我們需要對當前股市的整體估值水平,是否存在泡沫以及后市如何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也聽取了行業內對相關問題的意見和建議。”證券業協會有關課題組的負責人表示。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此次調研與考察的內容包括“證券市場泡沫的理論分析”、“境外證券市場防范泡沫的經驗教訓”、“對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估值與形勢判斷”,以及“中國防范和抑制證券市場泡沫的對策”等方面的內容。
從2006年年底開始,大盤每次創出新高,都會引發估值是否過高的討論。在上證指數越過4000點后,A股估值再次引起激烈爭論。
統計結果顯示,以5月8日收盤價為參考,在剔除虧損股后,A股市場的整體市盈率(前推12個月)為36.20倍,已經處于相對高的位置。
以不同行業為評估對象,A股目前估值呈現出顯著的結構性差異特征:部分行業估值雖然處于高位,但距歷史頂部還有較大上升空間;但也有部分行業的估值已經明顯過高。
上述有關課題組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首先以歷年一季度業績乘以4而得出全年業績預測值,并以歷年4月30日股價為基礎,評估A股市盈率水平。”
《報告》統計顯示,與2004-2006年市盈率比較,A股所有行業的估值水平目前都出現了大幅上漲。比如,房地產、醫藥行業目前的整體市盈率分別為58、49倍,而其2006年同一時點的估值分別為24、26倍。
但是,與2004年以前各年份同一時點的估值比較卻顯示,A股目前市盈率水平相對并不高,不少行業估值甚至低于當年水平。比如餐飲旅游行業目前的市盈率為53倍,而其2002年同一時點的估值則高達151倍。
《報告》認為,對于上述現象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在經歷了長期熊市后,投資者心理趨于悲觀極限,并由此使得A股市場在2004年到2006年間形成了一個明顯的估值洼地。也就是說,目前市場的估值水平已經從洼地中走出,整體處于一個新的估值高位區。
為了判斷市場估值是否已經達到了歷史頂部,《報告》將目前各行業估值(2007年4月30日)與上一個中長期頂部——2001年6月13日時的行業估值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不同行業目前的估值狀態有較大差異。
《報告》指出,綜合、食品飲料、電子元器件、家用電器、紡織服裝行業目前的靜態估值高于上一個市場頂部時的水平,其中,綜合、食品飲料行業目前的PE分別為122和66倍,顯著高于2001年高點時的78與48倍。
其次,農林牧漁、交運設備、信息設備、醫藥行業估值與2001年高點時的估值水平相當。
第三,化工、采掘、有色金屬等14個行業的估值目前仍顯著低于其歷史最高點時的水平,其中,化工、采掘(以煤炭股為主)、金融服務(以銀行股為主)、有色金屬、機械設備等行業,當前估值距離歷史高點尚有40%以上的空間。
在統計有關數據的基礎上,《報告》對目前A股市場估值形成四點結論:
其一,A股市場中多數行業的估值水平都還沒有到達頂部區域,其中不少行業的估值還處于“適中”位置;
其二,估值相對較低的行業涵蓋了多數權重股,如鋼鐵、銀行、有色、房地產等,這表明市場整體估值并未處在頂部區間;
其三,目前估值與前期高點估值水平相當的行業股票,短期內可能將面臨較大的上升阻力,除非得到更高成長性的支持;
其四,當前估值顯著高于前期高點的行業股票,是目前A股市場中最危險的群體,未來除非發生重大變化(如重組引發業績迅速增長),否則將面臨較大下跌風險。
隱現結構性泡沫
《報告》在對A股市場整體估值的基礎上,對市場各方頗為關注的股市泡沫問題進行了分析。“多數證券和基金公司的負責人認為,股市泡沫屬于一個滯后指標,目前股市出現的泡沫,也只是局部或結構性的,不會對全局產生太大影響。”深交所有關人士表示。
《報告》分析認為,自2006年11月以來,估值水平快速提升。4個多月的時間靜態市盈率從24倍快速攀升到40倍,從估值和風險偏好角度出發,A股的泡沫正在慢慢積累,而這個泡沫有可能繼續放大。
《報告》分析指出,A股結構性泡沫的產生存在于兩大因素。
首先是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相信,未來5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強勁增長。經濟強勁如斯,企業盈利大幅增長自然水到渠成,而資本市場的上漲具有更多的理由。
其次是股市本身制度性推動。除人民幣升值以外,股改、資產注入和整體上市、股權激勵和國有企業市值考核,都將改善企業長期盈利。
《報告》建議,對于結構性泡沫,應當采取結構性調整政策。從宏觀角度來看,市場估值相對較高時往往也是調整金融結構的良機。從監管理念上來看,需要從擴大供給的角度,積極地、多渠道地擴大居民可以投資的優質金融資產的供給。
當前抑制結構性泡沫的最為直接的有效途徑,是增加優質金融資源的供給、使優質資源達到上市公司的標準,包括優質的境外上市企業回歸、整體上市、降低中小企業上市門檻、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對于許多上市公司來說,應當鼓勵其采用更靈活更便捷的方式,通過借殼、注資等形式,把經濟體系中的優質資源轉移到股市上,轉移到上市公司中。”上證所研究中心有關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