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百姓最大的困惑莫過于此,近日有幸同省內富甲一方的富翁老朱(化名)促膝長談,深受啟發。
我們太過保守 富人適當冒險
朱說,20年前他只是一個農民,祖祖輩輩都是老實人,在當地很難找到工作,于是懷揣200元現金從鄰省跑到江蘇來謀生;時過境遷,現在的老朱已經成了幾家上市公司的控股人,橫跨零售、房地產、旅游和食品等多個行業,市值身價近百億。
“老百姓圖安逸,富翁圖挑戰——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是很明顯的!崩现斐姓J,如果當初也向祖輩一樣認命的話,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而在今天,舒適性和穩定性仍是眾多年輕人選擇職業的第一要素。
同樣研究理財的老朱說,一般老百姓都會挑選保本基金,覺得年回報有3%至5%就已經滿足了;富翁往往愛買一定比例的股票型基金,寧可冒一定的風險,也要賺多一點。
我們“人云亦云” 富人“敢于說不”
老百姓存在很多“人云亦云”的道理,有些是迷信,有些是父母的訛傳,絕大多數屬于誤導。比如,老百姓很計較物業管理費,覺得越少越好。越少物業管理費的住宅小區,由于缺乏人員打理,常常住了5年就已是破破爛爛——為了省一點物業管理費,房子未來的升值空間全被破壞掉。
還有一種不良思維是買保險比較回報率,回報高才買。其實購買保險是替家庭買下一個保障網,保單最關鍵的內涵是足夠的保障,理賠信譽好,代理人服務到位。其實,保險并不是投資。
我們是“羊群性格” 富人是“狼性性格”
公司準備開拓西部市場,要派干部去蘭州、成都等地干上三四年,未來的富翁會毫不猶豫,甚至毛遂自薦。一般的人卻不愿意離開南京的總公司,考慮良久,遲遲不愿意行動。
一種是狼性性格,另一種是羊群性格。以最近火爆的在銀行購買基金為例,狼群性格的人在股票型基金凈值達到 1.30元時已經購進;羊群性格的人最終等到2.30元時才會購進。“狼”已經賺錢,而“羊”買進時的價位已經比較高,很可能最后導致虧損。
我們專心細節 富人留意大事
普通老百姓在每天的消費中,都會習慣性地花半小時去砍砍價,省一點小錢。但他們銀行賬戶里說不定就存著30萬元現金——只是趴在銀行,收取微薄的利息。
“小錢精明,大錢糊涂”——是老百姓理財現狀的真實寫照。30萬元存款,如果僅僅要求年回報率達到10%,一年產出的利潤就是3萬元。目前國內環境下,達到每年10%的回報率并非難事——至少應該比天天砍價要省勁兒得多。
不關心天下事,只低頭看著自己日子的微小事情;不能預見未來變化,只能面對房價、油價和股價不斷嘆息:這個世界變化快。在兩年前,富人們已經感覺到人民幣將要升值,紛紛及時將自己手中的部分美元換成人民幣,避免了5%至10%的匯率損失。
與時俱進,不僅僅是喊在嘴上的一句口號。來源:江南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