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理財正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隨之而來,有幾個詞兒也開始變得令人耳熟能詳,比如“錢商”,又比如“財智”……其實“套用”在理財行為里,這些詞兒的意思都能很好理解,指的無非是人在創造財富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換句話說,理財是一門“技術活兒”,靠的是智力而非體力氣。
的確,我們平時確實常能看到很多人在用“體力”理財。最顯著的例子莫過于天還沒亮就到
銀行門口等候搶購基金者,或者凌晨就在銀行門外排隊準備購買國債的長龍。當然,不是說這樣做不好,因為凡是人都存在逐利的心理,想要獲利乃屬人之常情。但是,就拿搶購國債來說,雖然國債的免稅政策比同期儲蓄利率高出幾個點差是機會,人們為得到這樣的機會而決定實施理財行動,其方式就是拼體力。但在大家共同發現機會的同時,是否也共同注意到了另一樣東西———成本。所以,問題出來了:除了這般勞苦身體,類似“體力活兒”的理財方式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多別的“智力型”理財途徑呢?答案當時是“有”。
一個人的智商可能是先天決定的,但一個人的智慧可以在后天的不斷培養中得到提升。其實理財也一樣。想要輕松成功地理財,除了可以資產交給專家打理外,我們自己也應當不斷學習理財知識。正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萊斯特·梭羅之言:“懂得用知識的人最富有”,就說明了能否運用知識及掌握技術,乃是貧富差距的關鍵。
因此,成功理財需靠心智。而這份心智來自于學習積累。不論理財要不要交給專家,倘若自身多少也有些理財方面的專業知識,就能進一步幫助自己避免一些理財方面的陷阱,以免投資化為泡沫。至于學習理財知識難不難?其實只要平時培養對理財的興趣,多注意相關的理財訊息、多接觸理財團體并參與討論,隨著時間累積,自然而然就可具備一定的“財智”。如此,就好比一個足球中場球星,可能不是場上跑得最快,也不是場上力氣最大的,但他一定能在沒人注意的地方最先發現機會,然后把球傳到那里,發起進攻。這就是理財心智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