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耐心和寬容
養一只會下金蛋的“雞”
2007年,不流行養狗養貓養倉鼠。今年,我們流行養“雞”。不是觀賞型的“雞”,而是會下金蛋的“雞”。
2006年,很多基民無心插柳柳成蔭。一位去年年初買了某只易方達基金的阿姨說,她根本沒想過會有100%的收益,有個10%—20%就足夠了。
但是,2007年,新生代基民有心栽花,花卻遲遲不發。剛加入養“雞”大軍就被套牢的大有人在。于是,蛋還沒下,一些心急的養“雞”戶就開始虧本“殺雞”了。
我們養雞不是為了吃雞肉,而是為了讓它下蛋。雞蛋沒有鴕鳥蛋那么大,但母雞會不斷下蛋,日久天長,收獲也會很可觀。
一位投資者養了四五年的“雞”,去年一度轉行去炒股,但最后還是決定回歸養“雞”的隊伍。
2002年他開始養“雞“,第一只是易方達平穩,那時很多人還不懂基金。他在網上看到一則信息,說美國有80%的家庭擁有基金,當時他就想基金一定也會在中國發揚光大,于是成為第一批嘗試的投資者。
2003年和2004年的熊市讓他的股票虧損累累,基金也不可避免地跌破凈值。但他卻驚喜地發現基金每年都有8%的分紅。那只”雞“雖然因為營養不良,身價一度不如剛買來的時候,但是它還是會年年下蛋。驚喜之余,2005年開始他逐漸買入易方達策略。
但是,2006年股市回暖,他忍不住把大量資金挪向股市。白天看盤,晚上復盤,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股市的每一次小小波動都牽動他的神經,連睡眠質量都因此下降了。一年的拼搏下來,最終的斬獲卻讓他欲哭無淚。由于頻繁的追漲殺跌,這樣的大牛市,他在股市的收益竟然不到10%。
回頭看看基金,竟然都翻番了。一邊是沉痛的自責,一邊是無限的喜悅,最終,他選擇了告別炒股生涯,決定從此做一個純粹的基民。
投資者買基金,無非是自己不會炒股或者沒時間炒股。買基金收益雖然不一定很高,但一般會是相對穩定的。即使在熊市中,好的基金也會有分紅。當然,養“雞”也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能太貪。像去年那樣翻番的行情并非常態,對于“雞”而言,偶爾因特殊原因下了一個特別大的蛋或者雙黃蛋,養“雞”因此有了一番驚喜。但并不能因此指望它天天下這樣的蛋。
基金有的業績好些,分紅多些,有的業績差些,分紅少些,就如同母雞有的產蛋多些、大些,有的產蛋少些、小些。因此買基金也如同買母雞,要挑選好的品種。買好“雞”也不容易。一般地說,好的基金公司會有好的團隊,好的產品,好的業績,特別是基金經理的素質和能力是很重要的。投資者買基金時不妨重點關注一下公司的品質和基金經理的素質。同時,也要關注一下這只“雞”過去的產量、下蛋的穩定性等問題。
買了雞,要它下蛋,還得養雞。不過買基金與真的養雞不同。基金這只雞是投資者花錢請了“飼養員”——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來照看的。給基金這只雞喂食、清潔、保養,也就是投資組合、市場調研、股票買進賣出等這些活,應當由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來做。投資者只要監督基金公司好好養雞,關注自己的雞長得如何,蛋下得多少就可以了。
投資者買了基金,如同買了母雞,要有點耐心。只要你挑到一只好雞,那么就多一點寬容和耐心。給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一點時間,好好去養雞。我國的基金業總體上看是比較規范的。特別是基金投資者的“雞”,也就是投資者的錢是在托管
銀行看著,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偷不了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