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報 如今,每年發布的富豪榜都會吸引大家的眼球。實際上,人們關注的不僅是數字和人物的變化,更關心他們富起來的背后有著怎樣的財富道路?是否有規律可循?自己是否有成功的可能?
海外有關機構日前也對當今中國內地富豪榜的發家史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這些先富的人,有這樣一些特點:
一是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借用“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東風。
二是啟動資金并不多。除了少數上輩子有點積蓄的人外,大部分人在開始時都是一窮二白,雙手空空。啟動資金多則一兩千元,少則幾百元.這些錢,在當初看來已經不少,他們大多做好了背水一戰的心理準備。比如希望集團的劉氏兄弟,當初就是賣了手表、自行車湊得區區數百元,從事飼料加工。
三是多為個體、私營企業的小老板。據內地權威機構統計,這些富豪出身于全民所有制的約占0.4%;出身于集體所有制的約占3.4%;出身于個體工商和私營企業的占了96%。而且敢于創業并最后成功的人中,文化水準較低遠大于文化程度高的人。
四是由于處于中國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環境,他們的發家速度都非常快,多數只用10年,有的只有幾年。而橫向比較,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富翁,積攢數百萬美元的資產平均要幾十年,西方社會和海外華人,則更是要通過幾代人的積累來實現。
雖然上面歸納了一些社會原因和一些表面現象,但他們每個人的成功都和個人素質有關,這些素質又有共通的內容。
這些內容包括:嗅覺靈敏當大多數人都還在沉睡在計劃經濟之中,有的人已經醒過來,搶先投入市場經濟之中。
眼光獨到對于富豪們來說,撿便宜貨不是在整個社會都認為很便宜的時候買進。他們認為,一旦某項資產的現價已經低于其“潛在價值”時,就是介入的最佳時機了。
敢打敢拼中國有句俗話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當發財致富的機會剛剛出現時,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即看清.多數人膽子小,缺乏闖勁和拼勁,等看清楚了時,機會已經過去。該發財的人已經發了財,剩下的人只好望錢興嘆。而最能成為億萬富翁的人,是那些在發財時機根本就沒有出現的可能時,便開始干的人,這才真的是膽子大。
行動迅速在如今競爭經烈的社會比的就是速度,步子慢了肯定會落后。改革開放初,國家一再提倡大家“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聽見了這句話,但是只有那些動作快的人,捕捉到了商機,成了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