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專家告訴我們:理財的最佳方式并非追求高超的金融投資技巧,只要你掌握正確的理財觀念,并且持之以恒,若干年之后——人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
我每月到企業舉辦一小時的免費“理財講座”,一直都很受員工們的歡迎。講座內容很少涉及復雜難懂的技術操作層面,也幾乎不進入到產品介紹環節,因為據我了解,國內一般的中產白領們,目前普遍缺乏的是幾個重要的理財概念——這些概念,會影響他們以后的行為,假如他們能老老實實執行這些理財上的概念,至少堅持10年以上,那么,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百萬富翁。
第一個理財概念:
區分“投資”與“消費” 區分“投資”行為與“消費”行為。一般人消費前,沒有這種概念,學經濟學的人消費前會考慮,這個消費是屬于“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先請看一個明顯的例子:
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后,不約而同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
甲去通州購買了一套房。
乙去買了一輛“奧迪”。
5年后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
乙的二手車,市值只有5萬元。
兩人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樣學歷、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為何大家財富不一樣?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只是轉移在了房子里,以后還是都歸自己。
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二手車用過10年后,幾乎一分不值。車跟房子不一樣,房子10年后,說不定已翻了好幾番。
再看第二個例子:
有一天,我的秘書向我提出一個問題:陳老師,我覺得客戶甲有點怪。她說:客戶甲去買一張演唱會的票,300元他嫌貴,猶豫很久,始終沒買,但客戶甲其實并不缺錢。但有一次,有一個著名企業總裁出版了一套“教導管理”光盤,6張光盤賣到天價1500元,客戶甲卻毫不猶豫將它買下來。為何¥300演唱票,客戶甲嫌貴,卻去買¥1500的幾張光盤呢?
解答如下:客戶甲是將學的經濟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里,客戶甲每花費錢的時候,會先想這花錢是‘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
買光盤,這1500元是“投資”行為,它其實沒有花出去,它增長了客戶甲的知識,讓客戶甲更有智慧,在未來的日子,客戶甲用新學的智慧,會賺回1500元的好幾倍,錢始終還在客戶甲的口袋。
但購買演唱會的票,是“消費”行為,是給了別人,再也拿不回來了。
在生活中,還有更多的日常例子:
(1)客戶甲會花3萬人民幣去買一幅油畫,但不會花3萬去買二手車。
(2)客戶甲會花1萬去買人壽
保險,但不會花1萬去歐洲度假。
(3)客戶甲會很舍得花錢買書,但不舍得花錢去看電影。
以上哪些是“投資”行為,那些是“消費”行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下面是更多的例子,如果屬于“投資”行為,那么,多貴都不必討價還價,因為錢最終還是歸自己。
富有的人是“小錢糊涂,大錢聰明”,一般的人是“小錢精明,大錢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