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熟悉的投資理念在投資市場上,永遠是想投資的人多過已經開始投資的;收益少的永遠多過收益高的;投資失意的永遠多過點石成金的;你你我我永遠多過索羅斯、巴菲特。
為什么他們賺到錢?那些財富像長眼睛一樣,飛奔著聚集在那些少之又少的人手中。他們怎么賺到錢的?資本市場創造的神話使平民也能成就夢想。我們要怎么賺到錢?沒有人能再次成為巴菲特、索羅斯,就如同你無法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一般,財富是無法復制的,但關于獲得財富的理念是可以學習的。 要先成為有錢人"、"負債有益"、"長期投資風險并不低""有責任的人買保險"……這15條理念不是今天才產生,它存在于資本市場多年,只是,你從未正視它,而那些攫取到財富的人們,"恰巧"聽說過。這些中國人現在還不熟悉的理念,勾勒出一張張財富的地圖,你可以借助它找到財富寶藏。
Points 理念1成為"有錢人",第一步就得先"有錢"
在臺灣,一個擁有1000萬元存款的小富翁,只要把錢以年息4%放定存,一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40萬元,月薪3萬元的小上班族,就算不吃不喝辛勤工作一整年,也存不足這個金額。
在臺灣,一個擁有1000萬元存款的小富翁,只要把錢以年息4%放定存,一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40萬元,月薪3萬元的小上班族,就算不吃不喝辛勤工作一整年,也存不足這個金額。
賺錢之道,上算是錢生錢,中算靠知識賺錢,下算靠體力賺錢。
錢是永遠不知道疲倦的,關鍵在于你是否能駕馭它。很多人都知道"以錢滾錢,利上加利",卻沒有多少人能體會它的威力。先別以為"錢生錢"需要高超的投資技巧和眼光,更別以為所有有錢人都很會這一套,因為就算最不會理財的富翁,財富累計的速度也遠遠超過窮人的想象。
正如臺灣"早安財經"總編輯舉的例子,在臺灣,一個擁有1000萬元存款的小富翁,只要把錢以年息4%放定存,一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40萬元,月薪3萬元的小上班族,就算不吃不喝辛勤工作一整年,也存不足這個金額。這還只是最不會賺錢的富翁,倘若和巴菲特一樣,把錢用來投資每年平均報酬率為30%的工具,幾乎每隔3年存款就會增加1倍,富者越富,一般人更是望塵莫及。
那么,"要成為有錢人就必須先有錢",這句話聽起來矛盾,卻指出了窮人最難以下咽的事實: 假如你對于增加收入束手無策,假如你明知道收入有限卻任由支出增加,假如你不從收入與支出之間擠出儲蓄,并且持續拉大收入與支出的距離,你成為富翁的機會微乎其微。
那如果想成為"有錢人",又沒有那么"有錢",該如何是好?上述中積累財富屬于必備動作,而另一件必須作的事情就是:增加錢累積的速度:找到一項不錯的投資,能兩倍于市場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