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理財產品實現高收益的消息接連傳來。工商
銀行上月設立的首只"打新股"理財產品,僅申購中國人壽就為該期產品實現收益率2%;上海銀行今日(1月15日)到期支付的一款
黃金掛鉤理財產品,期限120天,實現了年收益率6%。
業內人士稱,隨著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創新不斷,收益水平初步擺脫了之前低水平徘徊的格局。由于設計上較為保守,人民幣理財產品不像
外匯理財產品那樣品種多樣,一度主要投資于銀行間
債券市場,屬于銀行批發金融市場產品的零售化。以上海銀行正在發行的6個月期"慧財"人民幣債券掛鉤理財產品為例,預期年收益率為2.6%。
據了解,去年5月以來,結構性理財產品增多,使得債券投資類產品的收益率"相形見絀"。其中,最牛的要數"打新股"產品。據工行介紹,其"打新股"產品購得中國人壽146.6萬股,中簽率為1.97%。中國人壽上市后漲幅超過100%,工行理財產品中簽部分于中國人壽上市首日全部賣出。經測算,該筆交易使工行理財產品實現折合年化收益率高達47.81%。
據悉,中信銀行的"雙季二號"已到期,"打新股"實現的到期結算年化收益率超過了19%。中信銀行理財專家稱,目前市場正處于牛市階段,新股發行節奏將加快,中小板市場也將快速擴容,預計中國移動、中石油、中海油、交通銀行、中國再
保險等大型企業有望在今年上市。"打新股"理財產品憑借其擁有的網下申購資格,可使收益更加可觀。
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頻頻推出,也給追求高收益的投資者帶來了機會。深發展正在發行的股票籃子掛鉤型人民幣理財產品,掛鉤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三只在港上市的H股,預期最高年收益率可達15%。去年11月,民生銀行的掛鉤香港金融股理財產品,兩年潛在最高收益率達到32%。
相比之下,收益率較穩定的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也明顯高出債券投資類產品"一截",1年期產品的平均收益率達3至3.5%。
業內人士稱,在流動性過剩的壓力下,各銀行紛紛通過發行理財產品來獲取中間收益,并確保客戶資源不流失。未來人民幣理財產品間的競爭將更趨激烈,產品創新會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更多的儲蓄資金被分流成為購買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