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國家郵政局對在郵政營業窗口發行期超過6個月未售出的紀念和特種郵票(以下簡稱紀特郵票)進行統一銷毀,并根據銷毀量計算公布了這些郵票的發行量。四川省集郵公司也按照相關規定將7套郵票上繳。然而,這把火能否燒得郵市回歸到春天呢?省集郵協會副會長李鴻遠表示,郵票定期銷毀肯定能促使郵市回暖,但至少要在明年年初。
四川上繳7套超期未售都將銷毀
“我們已經按照國家郵政局的相關規定,對這7套票進行了上繳。”省集郵公司經理田瑞華透露,本次銷毀工作是按照國家郵政局的具體要求,將今年一季度發行的7套郵票由各級郵政營業網點逐級退繳到國家郵政局,經清點核對后,采取裁切、化漿的方式統一銷毀。問及四川上繳的具體數量,田經理表示,此數據應由國家郵政局統一發布。
此次的郵票銷毀是借鑒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郵政部門確定郵票發行量的方式,即在郵票發行期結束后,按照紀特郵票的實際銷售量確定發行數量。不同于以往的郵品和郵票銷毀,標志著中國郵政郵票新發行方式的開始,從今年年開始國家郵政局將每年定期對超過發行期未售出的郵票進行銷毀。
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這些銷毀票的的發行量分別為:《丙戌年》郵票5562.3萬套,小版郵票299.8萬版,小本票發行量533.1萬本;《武強木版年畫》郵票783.4萬套,小全張766.8萬枚;《民間燈彩》郵票785.1萬套,小版郵票100萬版;《全面取消農業稅》997.9萬套;《漓江》郵票782萬套;《孑遺植物》郵票786.1萬套;《犬》郵票888.2萬套,不干膠小版郵票150萬版。
<STRONG> 發行千萬 無異“壯士斷臂”</STRONG>
昨日上午,記者在成都市凍青樹郵幣卡市場采訪時發現,市場內顧客不多,人氣比較淡,商戶們要么在打牌、下棋,要么就在埋頭整理郵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旁邊的卡類交易市場卻人來人往,討價還價之聲不絕于耳,昔日郵市高峰時人頭攢動、萬金吞吐的場面不再。
<STRONG> 銷毀郵票 短時上漲后持續回落</STRONG>
“要哪種票?這些票的價格根據其題材不同增長的幅度也不一樣。”在二樓的市場,許多郵商雖然每天守在這里與零散的顧客討價還價,但對于郵市的變化明顯漫不經心。據郵商們介紹,這7套被銷毀的紀特郵票中,經歷了短時上漲后,7種被銷毀的郵票開始了持續回落,如《丙戌年》大版張由22元降至20.5元,《民間燈彩》小版由16元降至15.3元,《全面取消農業稅》小版由78元降至74元等,歸回銷票消息之前的價格。“近來銷售的2008奧運會、青藏鐵路等題材的郵票市場非常好,諸如奧運不干膠等郵票價格都翻了10倍。今年冬天的郵市比前兩年好了許多。”
<STRONG> 發行增加 傷害郵商傷害集郵者</STRONG>
“26年可以說是郵市的一個生命輪回。”從事了20多年集郵的蘇先生回憶說,那時集郵,中午吃完飯,就跑去郵局排隊,現在早已沒有那時的盛況。“從郵票的發行量上千萬,到現在的數次銷毀,郵政都是在‘壯士斷臂’。”1992年以前,很少有發行量過千萬的郵票,而1992年之后,發行量動輒都是三四千萬,如此巨大的郵品數量直接傷害郵商,也傷害了集郵者。
從1980年到1985年的6年間,我國共發行紀、特郵票162套。1980年第一枚生肖郵票《猴》面值僅8分,目前的市價高達2500元,被集郵界喻為“金猴”。1981年發行量為81.85萬枚的《紅樓夢》小型張,面值2元,現在的市價高達600多元。
1983年除幾套單枚套票發行量稍大外,其余都比較小,如《民族樂器———撥弦樂器》、《西廂記》郵票分別只有198萬套和293萬套,而到1991年底發行的《水滸傳(第三組)》郵票則增加到1700萬套以上,后者是前者的6~8倍,許多單枚套票達4000~5000萬套,尤其象《庚午年》、《辛未年》生肖郵票發行量高達1.2億~1.3億套。與此同時,集郵者人數迅速擴容,1980年全國集郵協會會員只有十多萬人,到了1985年已增到了500萬人,1990年時達到800萬人,1994年更猛增至1500萬人。
<STRONG> 郵市回暖 看好小型張升值潛力</STRONG>
“郵市畢竟經過了10年的打折壓抑,不可能說今天一銷票明天就回暖,至少也要等到明年年初。”四川省集郵協會副會長李鴻遠表示,根據國家利好政策,郵市回暖是肯定的,但增長幅度不會很大。主要還在于目前郵票的作用正在降低,畢竟,隨著網絡的出現,它現在的實用價值逐漸降低,郵票的消耗在不斷降低。同時,原來的老票發行量少,制作精美等也成為現在新票一直無法回升的原因,許多郵迷都對郵票的大量發行失去了信心。
那么,郵市回暖是否對郵迷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渠道呢?李鴻遠提醒廣大集郵愛好者,郵票不可能再現當初的輝煌。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是一次性定量印刷的郵票,發行后會隨著郵政通信的使用大部分被消耗,少量進入集郵領域。存留在世界上的數量越來越少,而后起的集郵者總是希望將精美的郵票收齊收全,當求大于供時,郵票就會自然增值。
“郵票的收藏還得看郵票的品相,要買些精品,稀有品,不要見郵票就買,郵票的增值一般是受供求關系影響,二是郵票本身的珍貴,郵票增值是有條件的。”李鴻遠說,與普通郵票相比,小型張的升值空間極大。如,今年4月,梅蘭芳系列《貴妃醉酒》小型張的拍賣價格再漲40%,達到3.45萬元,到現在,更是漲到了4.1萬元。50年不到的時間,這枚小型張已升值了1萬多倍。
<STRONG> 數次銷毀 為什么不減少發行?</STRONG>
國家郵政局大規模銷毀郵票,無非是想帶動集郵愛好者重現燃起熱情。那么,此次新政是否能挽回郵迷傷心的背影呢?在凍青樹郵市,記者采訪了集郵年限不同的10個郵迷,其中就有8個表示,銷毀已經不是第一次,以前都是銷票后不久就會放貨,對此次銷毀的真假他們有疑惑,因為銷毀、沒有集郵者的參與,只有郵政部門及國家郵政局的監管人員。不過,他們也同時稱,如果真的是全部銷毀,那么郵市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回暖,“物以稀為貴”嘛!
“有了發行后進行大規模銷毀,還不如發行之初就減少。”在中學教書的鐵桿郵迷宋青書表示,一套郵票從選題、設計、審核、印刷、發行、運輸、出售,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國家郵政局應該從源頭控制郵票打折,郵人遠去的動因。他表示,目前由于信息技術的發達,郵票作為第一功能的郵資憑證已經在不斷減少,這樣導致郵票沒有消耗而積壓;再則由于發行量的不斷加大,也導致了打折票的不斷產生,面值8角的郵票,你可以只花4角甚至兩角就能買走,這樣也很難刺激集郵者的熱情。“現在每年發行二三十套新郵票,太多太濫,為什么不能減量,每年只發行12套左右,一月一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