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外資
銀行管理條例》12月11日起實施(詳見本報11月17日A4版),對普通老百姓而言,面對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會產生一系列疑問:利率會更高嗎?服務會更好嗎?理財產品的選擇是不是更多?存款、貸款需要重新做選擇嗎?記者昨日在福州一些外資銀行了解到,各行高層目前正對增資額度進行研究,在銀行發展的細節上不便透露,但一些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則已有了大概眉目。
存貸款:
中外銀行利率一樣
最明顯的是拼服務
9
昨日,記者走進集友銀行福州分行,作為首家在榕經營的外資銀行,該行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過一段時間,該行才能有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具體消息,而他們現在的感受是“銀行就是拼服務,已經明顯感受到國內股份制銀行的服務競爭了”。
“存款利率是國家監管不能變的,貸款利率可以有優惠,但下限也是不能碰的,在存貸款利率上,沒有優勢。”昨日,省內一家外資銀行人士介紹說,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也必須執行中國的利率政策,它們雖然享有一定的利率自主權,但變動幅度必須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在利率水平相差不多的情況下,許多人可能不會大費周折把錢轉存到外資銀行。畢竟,外資銀行在營業網點方面處于明顯劣勢。”
但外資銀行看來并不特別擔心網點少這個問題。記者從幾家外資銀行均了解到,外資銀行將走高端路線,而不是像中資銀行一樣做“規模效益”。各家外資銀行如廈門國際銀行、集友銀行目前著力針對企業和境外個人的
外匯業務,其目標客戶鎖定中小企業,“我們網點少,只能有選擇性地做業務,做服務,不可能戰線拉得太長。”
理財產品:
中外資銀行爭奪富翁
是否應該選擇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許多人可能會想,外國銀行管理更加嚴格,在投資理財方面也更加專業,因此,選擇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可能不錯。這種想法沒錯,但要邁進這個門檻可能并不容易。
“人民幣金融衍生品牌照獲批后,我們將積極發展人民幣理財市場。”一位在榕外資銀行人士表示,以外資銀行的產品設計能力,對未來的人民幣理財市場發展很有信心。目前在各大城市,外資銀行已經吸引了一批有錢人。由于還不能開展人民幣業務,目前它們所吸引的還只是有大量外幣的富人。開放之后,外資銀行主要針對的是大客戶,普通百姓并不是他們的客戶目標。許多理財產品的最低資金限制,動輒十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
雖然外資銀行不會在網點數量上尋求趕超四大國有銀行,但在高端客戶爭奪上絕對不會謙讓。按照“二八法則”,銀行80%的利潤來自20%的高端客戶,一旦部分高端客戶流失,中資銀行受到的影響肯定不容低估。
銀行卡:
一般都有最低交易額
擁有一張花旗或匯豐的信用卡,對一些人來說,也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對多數從不邁出國門的老百姓來說,這樣的銀行卡實際意義不大。與國內銀行發行的借記卡相比,外國銀行更多發行的是信用卡。借記卡不可以透支而信用卡則可以,這是一種鼓勵花錢的銀行卡。
“人民幣個人業務是塊大蛋糕,大家都想分羹,估計大多外資銀行都會陸續發行銀行卡。”一位外資銀行人士透露,許多外資銀行發行信用卡時一般都規定了最低交易金額,你通過該信用卡交易的金額越多,信用也就越高,當然前提是你必須按時還款。這種持卡方式對習慣了捂緊錢袋子的老百姓來說似乎并不合適。
對普通百姓來說,如果申請一張可以在人民幣和美元之間自由互換的信用卡,需要購買外匯時,就不用帶著身份證到中國銀行(3.69,-0.01,-0.27%)排隊填表了,出國旅行也不用擔心錢不夠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