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金融危機尚未實質影響到中國百姓的實際生活,但如何安全高效地使用手中的錢已然成了不少理財者的“心頭痛”。
“幸虧我買的外幣理財產品已經鎖定收益,提前終止了 ,不然誰知道情況會有多慘。”說起金融危機,公司職員韓小姐仍心有余悸。
為安全起見,她在拿回錢后購買了一款為期270天信貸類產品,“大家都說這個雖然是浮動收益,但還是比較有保障。”
然而隨著央行的連續兩次降息,韓小姐的心再次懸了起來,“借款方可能直接提前還款,銀行將提前終止,難道我要去選擇定期存款?”
保守派:“巧”存款
“在降息周期下,金融危機又不知道何時見底,我的觀點是相對保守一點的個人投資者應該去存款。”香港注冊金融工程師趙志敏建議,“而且應該至少定一年,存3個月、6個月意義不大。”
這一點在上海農行理財專家看來同樣如此,“雖然存款利率出現了下降,但是由于取消了5%儲蓄存款利息稅,實際上降低的幅度還是非常有限的。”根據該行的測算:對于10萬元存款同樣存一年,之前可得到3933元利息,調整后可得到3870元,利息減少63元。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3年期的定期存款實際存款利率并沒有下降,5年期的實際利率還有所上漲:其中3年期實際利率調整后還是5.13%;5年期原實際利率為5.5575%,調整后還為5.58%。
但與趙志敏觀點不同的是,農行理財專家建議,對于追求低風險的市民,選擇3個月或6個月短期存款更合適。一方面可以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應對進一步的降息。而對于不固定期限使用的資金,市民也可選擇通知存款,此次調整中,通知存款保持原樣,而5%利息稅的取消,相比較下,調整后,通知存款比之前可獲得更高收益。
上述農行專家還建議,市民存款應選擇“四分法”定期存款和“月月存儲”這樣的組合,尤其是針對金額較大的存單,完全可以拆分為等額3月期、6個月、1年、2年等等,以備對資金的不時之需;在存款時間上,也可以選擇逐月累計存款,每1個月或幾個月存一張定單。無論存款利率如何變化,市民都可以通過及時調整,獲得存款利息最大化。
中間派:“買”債
股市不行又降息,債券市場跑火,那就去買“債”吧?但很可惜,銀行間市場不對個人開放,有些企業債有零售額度限制,公司債一般也會對個人申購設一些限制;比較好買的可能就是風險低的國債,或者以債為投資標的、但風險稍大的債券型理財產品或債券型基金。
“國債利率固定,收益可以保證,而且交易所的記賬式國債還有可能買賣還可獲得差價,在股市下行周期,對于風險承受能力稍強的投資者來說較為合適。”趙志敏指出。
據光大銀行零售部理財師介紹,目前在銀行可以購買憑證式國債和記賬式國債,其中憑證式國債相當于定期存款,但又比存款利息高,深受市民歡迎,但問題就是發行周期有限制,不是想買就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