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海藝博會歷來是輿論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今年的藝博會雖然要到11月16日才正式開幕,但早已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門話題之一———藝博會提出了引人注目的主題:“投資藝術就是儲蓄未來”。
藝術品投資凸現財富效應
主辦方表示,希望這個新的主題能給喜歡儲蓄的國人“另類儲蓄”的啟迪,將投資收藏藝術品的概念和儲蓄現金的傳統
理財方式、觀念掛鉤,引起普通人對投資藝術的興趣和關注。從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歷程來看,投資藝術品所能獲得的升值回報遠遠超過銀行利息,堪稱“美麗的存單”。
中國藝術品市場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時機,以老少皆知的齊白石的作品為例,上世紀80年代初其價格僅在人民幣5000元以內,到了2000年已漲到10萬元以上,整整上漲了20倍。近年來,不少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每年成倍上漲,有些更是破天荒地漲了10倍甚至20倍,如劉小東的作品《兒子》2000年以15.4萬元成交,2005年中國嘉德秋拍時以198萬元高價拍出,5年增值了10多倍;又如張曉剛的作品1999年的價格僅為1萬美元左右,在今年3月紐約蘇富比舉行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中拍出了98萬美元的高價。中國藝術品的價格飆升產生了強烈的財富效應。
藝博會見證投資價值
上海藝博會從1997年至今舉辦了10屆,見證了上海本地畫廊團隊的崛起,還引來了眾多的境外畫廊來上海角逐,在初露端倪的畫廊、拍賣行、藝博會的三級市場格局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藝博會的規模日益壯大,近年來更是快速發展。2003年觀眾為4萬人,成交額2000萬元;2004年觀眾為4.8萬,成交額達2600萬元;去年觀眾為5.5萬人,成交額則翻了一番,達到5200萬元。從縱向比較看,觀眾的增長幅度比較穩定,成交額去年可謂異軍突起,顯示出藝術品價格飆升帶來的投資熱。
從單件作品的大額交易也可看出上海藝博會的能量。2000年,法國沙耶格畫廊攜來參展的羅丹著名雕塑《思想者》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被浦東聯洋土地發展公司購藏;2002年,愷撒的雕塑名作《大拇指》以260萬元人民幣被上海證大集團購藏;阿曼的雕塑名作《弦樂的律動》、《吟游詩人》等被上海大劇院購藏。這些案例都凸現出藝術品的投資價值,讓投資理念深入人心。
投資藝術品要有長期眼光
記者注意到,這次藝博會參展的作品有不少是在藝術品市場受到青睞的,如被稱為不列顛藝壇鬼才的達米恩·赫斯特,2004年全年拍賣成交額為1900萬歐元,其所創作的《母與子,分離》的鯊魚標本在紐約拍賣價格逾千萬美元;又如將鎮守本屆藝博會大門的雕塑《奔騰中國》是韓國著名藝術家金善球的作品,其作品也已出現在中國的拍賣臺上。
對于如何進行藝術品投資,有關專家建議,切勿急功近利,千萬不能今天買進、明天拋出。這位專家指出,國際上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平均流通年限在15年至20年之間甚至更長。收藏藝術不是炒作股票,眼光一定要放遠,要做長期的投資準備,要像在銀行定期或長期儲蓄現金那樣儲蓄藝術品,這樣的收藏方式才能帶來豐厚的回報。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