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于11月16日在世貿商城舉行的2006上海藝博會,近日對外宣布主題口號:“投資藝術就是儲蓄未來”。
“儲蓄”二字,撓到了中國人的癢處。目前銀行中的居民存款已超過15萬億元。由于目前不少家庭收入不穩定,社會福利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加上很多家庭要應對未來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方面可能要發生的費用,因此造成消費意愿進一步降低、儲蓄意愿則不斷增強。
而今年藝博會的主題則希望給人們一個“另類儲蓄”的啟迪。確實,從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歷程來看,投資藝術品所獲得的回報遠遠超過銀行利息。例如1980年改革開放之初,齊白石作品價格僅在人民幣5000元以內。而到了2000年,齊白石的作品價格已在10萬元以上了,整整上漲了20倍。油畫也屢創奇跡,如劉小東的作品《兒子》,2000年以15.4萬元成交,而在2005年中國嘉德秋拍時,該作品以198萬元高價拍出,相當于5年內增值了10倍多。
“投資藝術就是儲蓄未來”這一口號的提出,就是想把投資收藏藝術品的概念和市民習慣儲蓄現金的傳統理財方式、觀念掛鉤,引起市民家庭對投資藝術的興趣和關注。但是,消費者一定要明白關鍵一點,那就是你購買的藝術品,一定是有升值潛力的“績優股”,而不能撿到籃里就是菜。特別是在目前藝術市場虛火上升的階段,拍賣會上一路高奏凱歌之時,須擦亮眼睛,保持清醒。君不見,前幾年一路上躥的陸儼少作品,最近有下降之勢,朱屺瞻的作品早就出現下滑了。主流資本開始盯住中國現當代油畫,但誰又能保證過幾年某些畫家的作品不出現下滑呢?想想上世紀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時的暴發戶,在國際藝術市場上搶購凡高的作品,一眨眼工夫,將自己的千萬資金壓在手上。大款尚且如此,一般民眾一旦套住,變現困難,不知要等到何時才能翻身呢。要知道,奇跡是一只小鳥,大家發現了它,都要去逮它了,它就撲撲翅膀飛走了。
同時,投資藝術品的民眾萬勿急功近利,不要幻想今天買進明天拋出就能賺個滿盆滿缽,國際上著名收藏家的藏品平均流通年限要在15年至20年之間,甚至更長。收藏藝術品與炒股票是兩回事。
最后我想說的是,藝博會辦了好幾屆,在擺攤賺吆喝的同時,也應該教老百姓幾招,如何提升藝術鑒賞水平?如何考察畫廊的誠信度?如何防止投資風險。可惜藝博會組委會的“老師”似乎很少在這方面花點心思。
來源: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