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對蘇州市區文廟、皮市街花鳥市場及常熟、昆山、吳江、吳縣等地的藏品交易市場進行了調研,發現目前各地低迷疲弱的藏市均存在著“三多三少”現象,這應引起收藏界人士的關注。
■贗品多 精品少
有人曾向筆者提了個問題,現在收藏愛好者越來越多,但藏市始終“火”不起來,是藏友們有錢不買,還是沒錢可買?筆者認為,事實上這兩種情況都存在。沒錢可買是受經濟大氣候的影響,而有錢不買則是因為市場上能激起藏友購買欲望的精品太少。許多藏友在市場上看到的多是贗品、垃圾品,于是只好在感嘆精品難覓的同時把“腰包”束緊了?口I品、垃圾品支撐的市場焉能“火”起來?
藏市上緣何贗品多、精品少?筆者認為,這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古玩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收藏大軍不斷“擴容”背景下,市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其二,一些經營者為牟取暴利,不惜手段做舊造假,以“新貨”冒充“老貨”;其三,市場低迷,持有精品的藏家大多待價而沽,造成市場上流通的精品少。
因此,要想改變這一局面,藏品經營者應當積極調整所售藏品結構,重視藏品質量,并拓寬藏品渠道,不斷發掘出古玩中“冷門”品種和現玩中的新品種。
■觀者多 買者少
不久前,蘇州文廟舉辦了全國民間收藏品交流會,約有數千人進場參與,人氣十足,但觀者多,買者少。據不完全統計,全部200個攤位中約有30%的成交吃了“零蛋”。常熟、昆山等地的藏品交易市場成效也是少得可憐。一些經營者紛紛向筆者訴苦:“現在生意越來越難做,連門面錢也賺不出來!
應該說,觀者多是好事,這說明收藏愛好者隊伍在擴大。但買者少,除了受經濟大氣候影響無錢可買、贗品多有錢不買的因素外,藏友冷眼看市、不敢妄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對此,筆者認為,藏品經營者要積極轉變經營思路及方式。一,可以實行明碼標價,并允許在一定期限內、在不損壞原件的情況下,“包換包退”,以使買家放心;二,在市場中應建立較有權威的鑒定機構,使買家無后顧之憂。
■拍賣多 成交少
近年來,隨著“民間集藏熱”升溫,藏品拍賣、調劑活動也槌聲不斷,這種新的交易、交流方式對促進民間集藏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從目前情況看,盡管市區及常熟等的拍賣、調劑活動很多,但成交稀少,一般成交率在30%左右,僅僅是表面熱鬧而已。
“拍賣多,成交少”有多方面的原因,如藏品的保真問題,適銷對路問題,價格問題等。此外,客源問題也很重要。從長遠看,拍賣、調劑者須培育本地藏品競定的鑒賞、投資知識,從而推動民間集藏活動向前發展。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