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京城以及香港的春拍,掀起了藝術品拍賣的第一輪高潮,而在接下來的第二輪藝術品拍賣中,申城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將好戲連臺,對于投資者來講,在研判藝術品投資的時候,不僅要關注系統風險,還要關注非系統風險。
綜觀藝術品春拍的第一輪,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近現代書畫出現了大幅萎縮,各大拍賣行不僅大大減少了近現代書畫拍品的數量,而且從成交價來看,近現代書畫的成交價遠不如 前兩年那么火爆。與此相比,瓷器雜件、郵品錢幣等投資板塊則出現了非常火爆的行情,像清乾隆粉彩開光八仙過海圖盤口瓶以5280萬元成交,創造了內地瓷器拍賣的最高記錄。
藝術品投資板塊的不同表現,對于投資者來說,就要關注藝術品投資的系統風險,所謂“系統風險”,簡單地說就是整體風險,拿近現代書畫市場來說,整體出現了調整,這主要是因為前兩年投資者過分投資所致。這也提示投資者不僅要關注目前的熱點,更要關注將來可能出現的熱點。
如何尋找未來的熱點呢?一方面要關注漲幅不大的板塊,另外一方面也要關注海外熱點。比如前面提到的幾個板塊,基本上都與海外行情聯動。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天價拍品固然有價值,但還是應該關注一些既具有投資潛力,價格又比較合理的品種,如郵品、錢幣以及明信片等。比如此次在上海嘉泰春拍中,有一組40枚的清代上海風光明信片,貼當時的郵票實寄國外。其畫面包含了虹口市場、公共花園、南京路等等,對于解讀上海的歷史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資料。
對于投資者來說,除了要避免系統風險之外,更要避免非系統風險,也就是在板塊成為熱點的情況下,要精選其中的個體。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最為火爆的油畫投資,許多人都認為油畫投資風險小,特別是其中的贗品少。但事實恰恰相反,據有關專家介紹,盡管油畫較之中國書畫制假困難,但是那些膽大妄為之徒制作假油畫,已有多年的歷史。早在中國藝術品上一輪行情火爆的1995年,就曾出現過大批假畫。近年來油畫行情再度火爆,高額利潤的誘惑之下假畫免不了再度猖獗。一旦遇到假畫投資者將全軍覆沒顆粒無收。
如何才能避免投資的非系統風險呢?最為重要的就是尋找權威的資料,在去年上海東方國拍的秋季油畫拍賣中,劉海粟早年力作《雍和宮》的價格在一年中翻了4倍,究其原因,就是投資者在已出版的《海粟之畫》畫冊中找到了其著錄。無獨有偶,在去年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中,有一幅吳冠中在1977年作《江南園林》,估價100萬至120萬港元,成交價達到了684萬港元,而其曾被197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的《吳冠中油畫寫生》著錄過。在即將于6月底在滬上舉行的古籍專場拍賣中,匯聚了一批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各時期名家畫冊,在這組畫輯(集)中,涵蓋了幾乎所有著名畫家,特別是徐悲鴻等早期油畫家的畫集,十分珍貴。在版本中,同一位畫家有多個版本的畫輯(集),吳冠中的就有《吳冠中油畫寫生》、《吳冠中彩畫素描選》等等。同時還有珂羅版、木刻水印、銅版等多個版本。這不僅為書畫辨偽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還能使投資者了解畫家的真正精品是哪些,同時也是避免非系統風險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來源:中國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