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票市場大起大落,令股民們坐立不安。藝術市場中也在發(fā)生同樣的事情。伴隨著2006年春拍落槌,近現代書畫成交一片低迷,當代藝術品全面上漲,一些人開始坐立不安,考慮著如何收回自己的投資、調整自己的策略了。“藝民”們開始感受藝術品投資風險帶來的恐慌。現在的藝術品收藏,再也不是過去那個高雅的愛好與樂趣,而成為一種徹底的投資行為。
收藏熱變成投資熱
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們手中擁有一些閑錢,這些閑錢的流向很可能就是滿足精神文化的需求,在具有悠久收藏文化的中國,將這些錢用于藝術品收藏,是理所當然的事。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藝術品市場有可能啟動。2003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北京的人均GDP則達到3874美元,這一輪藝術市場的熱潮也正是開始于這一年。
這股藝術市場熱潮的啟動力量是驚人的,藝術品拍賣紀錄不斷刷新,一個個藝術品收益神話被呈現在大眾眼前,上世紀90年代幾千元的作品已經賣到幾十萬甚至百萬,藝術品投資顯示出比股票和房地產更大的回報率。加上媒體的大量宣傳和炒作,藝術品市場被描繪成一個低投入、高回報的夢幻投資舞臺。全民投資的熱潮開始在藝術市場出現,收藏熱迅速轉變成藝術品投資熱。
收藏家變成投資者
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家是幸運的。過去20年,國內藝術品價格翻了十倍甚至百倍,這恐怕不是所有收藏家都能預見的。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人民幣升值,富人們忙于四處尋找藝術品,這與80年代日本藝術熱潮中的市場環(huán)境極為相似。中國新的財富階層正忙于遣返那些藝術珍品。據統計,過去200年中,藝術品升值兌現的周期平均為30年,而眼下的中國藝術品熱潮自然是難得的好機會,國內外的藏家紛紛趁此機會將藏品套利兌現。
以往,國內藏家通常是通過其他事業(yè)賺錢,藝術品收藏只是一種樂趣。而今天的市場情況使藝術品成為回報豐厚的投資對象,藏家在買家和賣家間變換自己的角色,一些藏家甚至自己開畫廊、辦基金,以更積極的手段從藝術品中獲取更大利潤。由于藏家對藝術品的理性了解,加之長期積累的藝術市場資源和雄厚的資金實力,使藏家成為藝術品投資者中的佼佼者。
投資人變成收藏者
2003年,股票市場已經萎縮50%,房地產市場在國家調控政策下,投資減緩。眾多懷揣資金的投資者開始把眼光轉向藝術市場這個舞臺。一些人將資金從股市和其他投資領域中撤出,投入藝術品市場,大量資金的涌入使藝術品市場迅速膨脹。2002年國內拍賣市場總成交額約為6億人民幣,2003年達到25億,開始成倍增長,到2005年底,僅國內7大拍賣公司的總成交額就達到57億。而整個藝術市場交易額約為200億。
很多投資者曾是金融和房地產領域的成功者,他們試圖通過同樣的方式在藝術市場獲利———炒作。這些投資者進入藝術市場,并不是基于對藝術的需要或對藝術品未來價值的預期,他們是希望能在上漲的藝術市場中迅速獲利。除了充裕的資金外,他們并沒有足夠的藝術知識和心理準備。這類資金盲目進入藝術市場,被一些有準備的業(yè)內人士牽引,在高價中購買藝術品。缺少專業(yè)的藝術投資判斷力,只套用金融市場的炒作方式,最終蒙受巨大損失。如2005年中最熱門的近現代書畫,在今年的春拍中,成交率僅為60%左右,價格跌幅30%至40%,表現出大幅回調的趨勢,那些去年高價購入的買家無法短期兌現,大量作品滯壓手中,投資人變成收藏者。
在收藏與投資的轉化過程中,藝術品價格被迅速抬高,這是蓄積已久的藝術品價值回歸。對藝術市場而言,高價是好事,能促進藝術的發(fā)展。而短短三年熱潮就表現出調整的勢頭更是好事,使投資者能夠更尊重藝術本身的價值規(guī)律,更理性地面對藝術投資市場。如《福布斯》雜志所說:藝術品收藏需要智慧。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