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殺半價”這句俚語,在江浙滬廣為流行。意思是說,蘇州人買東西,雖吳儂軟語,但砍起價來很兇,不會吃虧。然而在古玩市場,倘若你不識貨,又不懂行,盲目沿用“殺半價”,往往占不了便宜。
我的一位當公務員的朋友,日前在上海南京西路奇石市場,遇見一位六七十歲的老頭,從手提布袋里掏出一個精美紅盒子,里面是一件約150克的玉件。朋友上前問:“這是什么料?”老頭說:“新疆和料。”“ 多少錢?”“6000元,瞧上面的胡須雕得多好!”朋友細看,是一鐘馗頭像,心想此玉是和料,造型也不錯,便“蘇州人殺半價”,說:“3000元。”老頭當即應允,雙方成交。其實此玉是塊極普通的俄糖玉,老頭利用糖色冒充皮當籽料,頂多只值“殺半價”的三分之一價錢。
朋友再給我看一塊翡翠牌子,是他上個月在上海方浜路藏寶樓,從一南陽人地攤上花2000元購得。“這是C貨,你怎會買的?”我驚訝地說。他說:“這塊翡翠,我看看顏色全綠,圖案是如意和花瓶,有‘平安如意’口彩,開價4000元,我殺半價,想差不多這個價。”我說:“翡翠分A、B、C三檔,C貨完全是假貨,根本不值錢。”至此,朋友捶胸頓足,懊惱不已。
無獨有偶,我想起兩年前,與我一起上“古玩鑒賞班”的一位同學,他原先也是盲目“蘇州人殺半價”的君子。此君以前買認購證,后來又開廠,手上有錢,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至少買了四五百萬元瓷器,單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就有十幾只,但幾乎全是贗品。我問他:“以前怎么會買進的?”他說:“蘇州人殺半價嘛,人家開價10萬元,我還5萬元,人家開價1萬元,我還5000元,我想東西總歸值的。”“那你不看東西?”“我根本不懂瓷器,只想資本轉移,投資搞古玩。現在想想如果當時幾百萬元買了正規文物商店的瓷器,起碼翻了幾倍。”從他的話語中,看得出“殺半價”給他帶來了無窮的心痛和無奈。
古玩市場與其他市場相比有其特殊性,真假混雜,贗品泛濫,開價隨意性大,缺少對比。如果你是個內行玩家,在撿漏中,視情“殺半價”,甚至“殺半價”的半價,也未嘗不可。倘若你是像上述例子中剛起步的玩者,去古玩市場淘寶,那么最好有識貨的朋友陪同前往,這樣可為你掌眼。如果獨自兒去逛攤,還是多看少買,慎用“蘇州人殺半價”為好。 來源:勞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