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已經舉辦了春季拍賣的中貿圣佳、榮寶拍賣、匡時國際3家公司,他們的近現代書畫專場用遭遇寒流來說一點也不為過,中貿圣佳的海上名家書畫專場拍賣成交額有2018.8萬元。成交率僅僅有67%,上拍數量有202件,成交147件。成交價最高的是虛谷的《松鶴延年》以132萬元成交,吳昌碩的《富貴花開》以132萬元成交兩者并列該專場拍賣第一成交價。中貿圣佳的京津名家書畫成交總額是970.64 > 萬元,成交率為68%,上拍130件。金城的《四季山水》四屏以71.5萬元成交,陳少梅的《乘舟觀瀑》以50.6萬元成交。榮寶的中國書畫(二)近現代名家作品的成績稍好,總成交額是6848.82萬元,成交率為60%,上拍數量為381件。林風眠的《荷塘》以396萬元成交成為該場最高成交價,徐悲鴻的《奔馬》以352萬元的成交價緊隨其后。匡時國際的中國近現代書畫(一)專場拍賣成交總額是3618.8萬元,成交率為75%,傅抱石的《聽瀑圖》以286萬元成交成為該場的亮點。
從這3家拍賣公司的近現代書畫專場的低成交率就可以充分地說明買方市場對于近現代書畫市場的預期看淡,賣家出手謹慎。
按照一般的經濟規律,造成商品價格高低的變化與供求是直接相聯系的,近現代書畫市場目前的情況是供求平衡產生了問題,現在市場對近現代書畫的需求并不像“后非典”時期那么旺盛,可是市場中各大主力拍賣公司依然在不遺余力的征集近現代書畫,這直接造成了近現代書畫供大于求的局面,供求之間的矛盾是目前近現代書畫市場必須解決的問題。
其次的問題就是市場上“商品”的質量問題,商品的質量也與價格有著密切的關聯,現在很多拍賣公司都感到征集作品越發困難,能夠征集到精品則更是“難于上青天”,與往年相比可以明顯地感到今年春拍市場上大師們的“扛鼎之作”少之又少,資源的日益枯竭也是導致近現代書畫市場明顯乏力的原因。
中國股市經過3年的調整到今年已經明顯呈現出了“牛市”特征,這三年進入藝術市場中的“游資”可能會迅速地從藝術市場中抽離,這部分資金的走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近現代書畫市場產生了影響。從另一方面來看“游資”的撤離對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無疑是有益無害的。
按照時間來說,從2005年秋拍開始其實近現代書畫市場就已經到了調整階段,沒有哪個市場是“只漲不跌”的,藝術市場更是這樣。全球藝術市場至20世紀90年代初達到了高峰之后,經過了10多年的調整進入到21世紀才開始“回暖”。調整并不是“崩盤”,是正常的、應該的、合理的。市場調整的同時給了買方市場、賣方市場、中介方更多的理性思考空間。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