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將商鋪隔成小空間,采取售后返租的銷售方式,這是中國商業地產的一大特色。產權式商鋪這種銷售想法并沒有不合理性,但在產權式商鋪越來越多的時候,其可實現性大打折扣,同時這種銷售方式存在監督與管理體制的漏洞,引起了許多不良后果。”上海社會科學院商業研究中心主任朱連慶說。
朱連慶指出,對于售后包租的隱憂,幾年前就已有諸多專家提出過,問題關鍵就出在開發商可能難以兌 現經營承諾和適當返利承諾。目前上海最好的百貨商場一般凈利潤在6%左右,超市、賣場一般實際經營利潤只在1.2%-1.6%,而一些售后包租項目標榜的投資回報率卻高達8%。
據《上海市零售商業網點面積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上海全市零售商業網點面積達到2857萬平方米,去年達到3200萬平方米。照此發展,到2007年全市零售商業網點面積將達到4000萬平方米左右,居民人均零售商業面積約2平方米。朱連慶分析,上海全市的商業面積總量已經飽和,商鋪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產權式商鋪不乏極少數成功經營的案例,但隨著此類商鋪的涌現,不少開發商急于回籠資金、無長效行為,實際經營效益遠遠達不到預期。
朱連慶指出,與住宅產品相比,商業地產需經營業績才能實際創利,因此商業地產項目的投資開發需結合招商經營一起考慮,對區位、地段、業態、周邊環境、消費群體、消費層次等作深入的市場調查和研究。目前不少開發商并非經營商業出身,而是由開發住宅產品轉變而來。它們不了解商業市場,以包租作招攬買家的定心丸,將商鋪當作住宅產品賣出就算,缺乏一套后續經營的思路和手段,在激烈的商鋪經營競爭中,難以兌現承諾的返利,有些開發商拖欠租金甚至攜款私逃。
同時,老百姓自身的觀念也有誤區,很多商鋪項目“一鋪養三代”的宣傳正是切中了心理誤區。事實上,商鋪套牢比住宅更麻煩,租不出去也無法自住,只能選擇空置。
目前歐美的大型商場多采用只租不售的方式,通過整體包租來打品牌以及綜合經營管理。因此,經常是許多主力店周邊會有一些小的租戶,商業經營較為成熟。
問題出在“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王愛國指出,售后包租商鋪的問題往往出在“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開發商不以好收益吸引客戶,就比不過其他開發商。小投資者能做到的還是自己小心。
全國商業地產聯盟秘書長王永平此前曾指出:“目前我國商業地產亟待解決的問題太多,此時并非商業地產開發的大好時機。”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