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現在都不會用電腦打字,卻創造了樓宇電視的全新商業模式;他既不是學廣告出生,亦非IT或經濟管理專業的高材生,卻創造了當時中國股登陸納斯達克的市值新紀錄,創造了一個創意一夜之間鑄就一位億萬富翁的現代神話。
他,就是中國樓宇廣告的開創者、分眾傳媒董事兼CEO江南春。
日前,江南春在杭州舉行的一次IT精英峰會上,暢談了自己的創新故事。
逆向思維誕生樓宇廣告
江南春有一句名言:"創新才能創業。"他說,創新是用懷疑的眼光,用逆向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分眾傳媒"走到這一步,靠的就是創新,找別人沒想到的盈利點。樓宇廣告的創意,便是他在逆向思維的基礎上產生的。
人們為什么會看電視?江南春認為,這是因為電視有內容,沒有內容就不叫媒體。傳統上,電視是屬于夜晚、屬于家庭的。一天24小時,人們有八小時呆在家里,16個小時呆在除了家之外的很多個地點。一個都市白領,回到家可能只有一個小時看電視,這其中可能只看到幾分鐘的插播廣告。于是江南春想:這個世界上既然已經有了一個屬于家庭、屬于夜晚的廣告市場,那么在人們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充分的白天,為什么不能有一個屬于白天、屬于家庭以外的、全新的電視廣告市場呢?
抱著這樣的想法,江南春開始實踐他的設想。
江南春在說服投資公司時說,世界上最無聊的雜志是航空雜志,但是坐在飛機上的人大都會翻看,而且主要都在翻看廣告。為什么呢?他進一步解釋說,看航空雜志和晚上看電視其實是比較類似的。"晚上,讓人們在電視機前選擇,是看電視節目還是電視廣告,人們會無一例外地選擇電視節目。因為節目是有內容的,而廣告比電視無聊。而當人們處在一個比看廣告更無聊的時間和空間時,就只好選擇廣告了"。"在電梯口等電梯"就是這樣一個"更無聊"的時間和空間。"在這種處境下,受眾的注意力自然會被廣告所吸引。"
2003年,在廣告業摸爬滾打了10年的江南春以樓宇電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廣告傳媒。當江南春的樓宇電梯廣告出現、"用販賣無聊來賺錢"后,人們終于意識到,媒體不一定是要有具體內容的。只要選準恰當的時間和空間,當把廣告放在比廣告更無聊的時間和空間展示,廣告就會獲選。
打造中國最大的生活圈媒體群
江南春不無驕傲地分析道,媒體業最大的一塊成本是"內容",他們的這種選擇恰恰丟棄了"內容"。這樣,"就只剩利潤了"。
在江南春的樓宇電梯廣告誕生之前,廣告界普遍認為,只要把戶外廣告投在黃金地段,如上海的徐家匯和外灘,廣告肯定就賣得出去。業界人士認為,在戶外廣告中,地理位置是核心要素。"按照這個思路,分眾就不存在了。因為2003年我們分眾傳媒才成立。以上海為例,成立的時候外灘的廣告牌只拆不建;而徐家匯只要有屋頂,就有廣告;淮海路每10米一個廣告,根本插不進去。用傳統思維去拼搶有限資源,我們根本就不可能有生存空間"。
但他的逆向思維方式又一次起了作用。"分眾"的思路是什么?"我覺得其實不用去想好位置、好地點,我們中文系畢業的只會想人,人才是根本"。
江南春想,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規律和一定的軌跡,只要把廣告放在他經常去的生活規律和軌跡中,廣告就會跟人頻繁地發生親密接觸。"一個人一個禮拜沒去過徐家匯很正常,一個人一個禮拜沒回過家正常嗎?他多半已經會鬧離婚了;一個人一個禮拜沒去過寫字樓,他會被炒魷魚;一個人一個禮拜沒去過大賣場便利店,那他就要餓死了。"
于是,"分眾傳媒"有了樓宇電視,隨后也有了家庭電梯海報,有了賣場電視--它們被植入人們生活的很多個軌跡里。
三年時間,江南春把中國商業樓宇聯播網擴展至全國多座城市,以及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同時,也贏得了軟銀、高盛、3i、Capital等眾多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2005年7月13日,分眾傳媒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漲幅達到18.82%。融資規模達1.72億美元,創下了納市中國概念股之最。而公司創始人兼CEO江南春身價也暴漲至兩億多美元,超過數字英雄張朝陽。同時,分眾倡導的新媒體概念--"戶外生活圈媒體群"創造了中國傳媒業的又一個奇跡。
2005年,分眾傳媒稅前總營業收入為7340萬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152%。目前,商業樓宇聯播網已覆蓋中國近75個城市,三萬多棟樓宇,廣告顯示屏數量達到六萬多個。2006年1月9日,分眾與聚眾宣布合并,分眾以3.25億美元的價格取得聚眾傳媒的100%股權,將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收入旗下。至此,江南春在樓宇廣告領域算是完成了"一統江湖"的愿望。
接下來,江南春的想法是,用他的分眾傳媒打造中國最大的生活圈媒體群--"我們要把廣告滲透進人生活的組成部分,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全新的視野,它既不是電視,也不是戶外。"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