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拍賣市場持續升溫,讓很多投資者和收藏者既激動又有些看不明白,一些人更是對此情勢心懷疑慮,如此快速攀升的市場行情,究竟是正常狀態,還是炒作的結果?為什么在如此高位下,還有人不斷出手?中國藝術品市場究竟還會有多大的升值空間?
其實,藝術品市場和其他領域一樣,準確判斷未來的市場空間是非常難的。但在高位入市,是一種普遍現象,用古玩行里流傳的一句俗語說就是:“買高不買低” 。
“買高不買低”有兩層意思,一是講人們的投資心態,當市場火熱、形成一定關注度的時候容易引發群體效應,一哄而上,指的是盲目購買,這樣的投資往往會帶來損失。另一層含義是指在市場高漲的時候出手,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市場走高的時候,恰恰是市場環境最好的時候,由于市場高走,形成了商品價格上升的態勢,如果出手時機把握得好,將會趕上一個較大的上升空間,資金就會很快升值或流轉變現;走低時購買,看起來價格低,但有可能長期壓在手里得不到變現。所以,在走高的時候購買,可能投資金額較大,但產生的利潤也是非常可觀的。比如吳冠中,他的作品被人譽為市場的風向標,是升值最快、幅度最大的,有人曾經計算過,2004年以來,吳冠中作品的價格上漲了5—8倍。
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品市場行情的形成,既有經濟的因素,又有文化的原因,市場價位往往是人們投資意愿和文化認同的綜合反映,而文化認同常常起決定作用。比如,在2005年秋拍的各大拍場中,近現代書畫藝術品受到投資者的熱烈追捧,這種現象讓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么一些年代久遠的珍貴古代字畫,升值的幅度還比不上近現代書畫呢?其中的原因主要有這樣幾點:一是,近現代書畫作品在審美趣味上容易被現代人接受,較少時代的隔閡;二是近現代作品容易追尋創作及流傳的軌跡,真偽易辨,不至于因為購買了偽作造成較大的投資損失;三是近現代作品保存完好,在原來較低的市場價格起點上,目前還處于一個上升期,價格上升和保值的空間相比之下仍然較大。所以,在判斷某種藝術品的市場趨勢的時候,綜合各方面的標準,才能把握得比較準確。
當然,投資能力較弱者,“買低不買高”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如今拍賣市場上,很多珍貴的拍品都來自一些早年著手收藏的藏家,他們在低位買入,在高位出手,形成了如今新一輪的“易主”之勢。當然,低價買入者,必須有長久持有的恒心,不惜把有限的資金長期占用,期求短期效應或高額贏利,冷門收藏品是實現不了的。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買高不買低”,是大玩家的游戲,收益高,但風險也大。市場的高點將停留在什么樣的高度上是很難預料的,在上升的態勢下,每一年的上升幅度有可能相當于過去的十年二十年,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有可能是本金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這種暴利的誘惑是很容易讓人沖動的;但同時也要看到,如果在最高位買進,就可能不易出手,造成長期占用巨額資金的被動局面。在什么價位上投資,投資者必須要有一個清醒的判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