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陳英
“2006年是股市的轉折年,是新一輪牛市的開端。”工銀瑞信基金公司投資總監江暉日前公開表示,經過股權分置改革,國內A股市場市盈率已與美、日等成熟資本市場相差無幾,與樓市相比更具投資價值。
一石激起千層浪,江暉的話在股市和樓市中引起廣泛的關注和爭議。
由“樓”轉“股”正當時
上海的林先生是一位業余的房產投資客。兩年前,當股市步入漫漫熊途、樓市卻處于快速上漲時,他從股市抽身,以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的價格,在上海浦東新區一個高檔樓盤購買了一套110平方米的住房。當時,他從銀行做了七成的貸款按揭,分20年還清。購買后,林先生把房子租了出去,租金收入剛好拿來歸還貸款。在接下來樓市持續上漲的2年時間中,曾有多人表示想買這套房子,開價最高達到14000元/平方米。但一直持樂觀態度的林先生相信樓市還會再漲,始終不愿出手。即便在今年的調控中,高檔樓盤成了“重災區”,林先生還是不慌。
但最近,面對股市波瀾壯闊的行情,林先生坐不住了,“如果現在手里有現金,千萬不能錯過多年難逢的大行情。”他的房子掛出去一個月,來問的人倒是很多,但殺價也都特別“狠”,林先生覺得現在低價出手太虧。個人資金量有限,兩市之中,資本似乎只能選擇其一。何去何從,林先生左右為難。
其實,眾多房產投資獲利者均面臨林先生這樣的兩難選擇。一自稱投資專家的王先生在網上指點迷津:目前樓市見頂下跌,股市開始觸底回升,投資機會在哪不言而喻。言下之意,資金由“樓”轉“股”正當時。
從政策面來看,似乎也在積極推動這一轉變。有關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已提出,隨著一系列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措施出臺,大量社會資金只要合理引導,就會投向股市、債市等直接投資領域。換句話說,資金由樓市向股市分流的轉折點正在出現,屆時,股市將重新成為積蓄各路資金的洼地。股市升溫、樓市降溫也許是目前政府最愿意看到的:對老百姓來說,股市升溫可以增加個人財富,提高住宅等購買能力;而樓市降溫可降低消費成本,提高生活質量。所以,現在希望樓市熱度能轉到股市上就在情理之中了。
資金入市風險各異
股市和樓市都是資金需求密集型市場。
在過去幾年,股市和樓市就像蹺蹺板的兩端,高低互現。2005年,隨著房地產市場一下子出臺一批政策,把樓市的“牛勁”整個兒翻了個轉,各地房地產市場進入了一個微妙的時刻。聞得風聲不對,一些投資者便紛紛將資金撤離樓市,轉投股市建倉,同時更多投資機構以及個人職業炒家開始選擇持幣待機,在兩個市場間觀望。除了社保、QFII等資金外,大批樓市資金正在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市!
那么,樓市與股市之間是否存在爭奪資金的矛盾?
對此,美聯深圳市場研究部否認了這個觀點。美聯分析,作為投資工具,樓市與股市并不沒有直接矛盾。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老百姓可以既投資房產又投資股票。七部委文件并不是要打壓房地產,而是要促使房地產市場更健康發展,因此全國樓市在2006年將繼續向好,投資前景較好。從目前的股市狀況上看,中國股市尚未擺脫股民不信任的陰影,在完善的監管機制尚未完全實施的情況下,僅憑借一系列的利好消息是無法真正刺激股市的全面復蘇的。
美聯深圳區董事長許萬里認為,現在股市資金渠道已多方面打開,股市和樓市 “蹺蹺板現象” 已經弱化,如今的股市低迷不是單純缺乏資金所致。如果股市投資者信心依然低迷的話,從樓市中退出的資金又會對股市產生多少興趣呢?事實上,保險資金獲準直接入市投資,目前也處于觀望階段。只要投資者信心未定,各路資金都不會大舉行動,樓市資金同樣如此。
深圳中原地產深港研究中心認為,股票和房產之間本身的屬性不一樣,兩者的市場都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自身的規律。股票是純粹的投資品,絕大部分購買者都會選擇在股票價格上漲之后獲利套現。房產除了投資的屬性之外,還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大部分的購買者都是看中其居住的價值而購買的,純粹走短期炒賣路線的買家只占少部分。兩者面對的對象不盡相同,彼此間的漲跌也說不上有什么內在的必然聯系。從歷史經驗來看,股市和樓市有過此漲彼跌的情況,也有過同升同跌的情況。如日本經濟蕭條時期、東南亞金融危機期、我國1993年至1996年的宏觀調控期和2003年以來的香港地區,其時的股市和樓市就呈現同漲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