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商是對外出經商的福建莆田人的統稱。他們以“勇闖天下,志在四方,吃苦耐勞,自強不息,戀祖愛鄉,報效桑梓”為特質,成為了與徽商、晉商、浙商一樣具有鮮明特色和較高知名度的經商群體。歐宗榮就是100多萬莆商中的一位。
歐宗榮才四十開外,他是正榮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二十多年的經營實踐,歐宗榮早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營方式,雖然他的一些做法讓人難以想像,但卻耐人 尋味,更折射出莆商精神。
避熱就冷,避遠就近
與許多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一樣,出生在莆田東嶠鎮汀塘村的歐宗榮在16歲的時候就外出創業。但他與眾多的淘金者不同,他善于瞄準冷門。
他從工地學徒做起,而后就來到了江西。1985年,那個時候正是沿海開發熱,福建也正是開放的前沿陣地,但是歐宗榮卻顯示出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獨特眼光,避熱就冷、避近就遠,看準了正花大力氣改善投資環境的江西,成立了江西正榮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他憑借卓越的眼光,率領企業先后參與了司馬廟立交橋、于都長征大橋、九江防洪工程等一大批國家和地方重點項目的建設,正榮集團以此為基礎開始了跨越式的發展。
但是記者發現,歐宗榮尋求的“冷門”從來都是與城市發展緊緊相連的。在籌資興建宜春高士北路中,歐宗榮敏銳地發現這里的潛力,把握商機,大規模投資修路,將宜春市的城區面積推進了三分之一多,迅速帶動當地經濟的繁榮。墨家溪一帶原是南昌市郊的一片荒涼之地,正榮集團順應南昌新城市運動的趨勢,投資20多億元,通過“圍湖造城”的重大舉措,使“大湖之都”成為南昌市的一顆耀眼明珠。
善于把壞事變成好事,樹立起“正榮”的信譽
在大規模承建各類工程時,歐宗榮也遇到了最讓建筑商頭痛的事——拖欠工程款,而且是政府拖欠。
1994年,南昌市開發“一江兩岸”,歐宗榮負責昌北新區前期道路建設,一年后因體制問題等原因造成開發區建設暫停,當地政府欠了他1000多萬元工程款。別人都認為這下他可慘了。但他卻有另一番理解:政府不是有意不解決,是有困難,我該干的事還得好好完成。他出人意料地反而加大了投資。
他的這一反常舉動也使他很快贏得了政府的信任。至于工程款,該公司的一個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這一舉動不僅讓他拿回該得的,更從這件事上贏得了許多回報。
1996年建吉安萬安大橋時遭遇洪水,設備等損失了幾百萬元。有人勸他:停下來,讓政府解決。但他卻依然堅持按期保質完成了工程,雖然虧了100多萬元,但從此在行內名聲大振:許多人知道福建商人歐老板,是實在人。他也趁勢在江西各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業務拓展。
1993年,在建設某大橋的時候,他發現鋼材被人做了手腳,使用了低標號的材料,雖然當時有關部門對質量的驗收已經通過,炸掉重建將使他損失百萬以上,這還不包括誤工的費用。但他還是毅然選擇了炸橋。這一下打響了正榮公司的品牌。
歐宗榮說,炸不炸橋,當時是個兩難的選擇。處于事業起步階段的他,資金非常緊張,而且橋已經通過驗收。但他認為,外出打拼,誠信是生命。
回鄉投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該怎樣統一
雖然在江西的事業如日中天,但歐宗榮仍然把投資家鄉、為福建的發展出力作為自己的追求。正是從2005年開始,正榮集團把投資發展的重點放在了福建。
莆田是歐宗榮的家鄉,在這里的投資,他更注重社會效益,造福莆田人民。澄峰圍墾工程就是這樣一個工程。項目總投資約2億元,建成后可新增農業耕地7000多畝,水產養殖面積4000多畝,造福300多萬人口。另一個舊城改造項目,雖然知道這明擺著是一個沒有經濟利益的項目,但是歐宗榮為了家鄉,仍然接手了下來,決定把原來破舊不堪的地方變成一個全國花園城市樣板人居社區,提升莆田城市品位。
歐宗榮向福建省領導承諾過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動員在外的企業家為福建經濟的發展出力;二是回來投資,第一年要在福建投資10個億;三是為家鄉多做公益事業。“這三件事我都做到了!”歐宗榮說。
說到經濟效益,歐宗榮說,動員在外的企業家回來投資,并不僅僅是因為愛鄉的感情驅動,福建的經濟正在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閩商回閩投資的熱潮將進一步涌起,要把握先機,并贏得先機。在莆田,歐宗榮正把目標瞄準一個從市區到湄洲灣的高速公路支線的項目,這是一個有經濟效益的項目。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