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咱買的那個唐卡,前幾天我送拍賣會了。三萬元起拍,六萬多直接被人拍走。唉,當時真應該把那些唐卡全買下來!那就賺大了!”老趙在電話里興奮地講。
“行拉,一千塊買的東西賣六萬多,才五年功夫就翻了六十多倍,知足吧!”
說起老趙的幾幅唐卡,我是再清楚不過。差不多五年前,我在西安古玩城挨攤閑轉,遠遠看到一個小伙子拖著個箱子走來,找個空 地把東西擺上,全都是藏傳佛教的法器,其中有一卷唐卡,畫工極為精美。
可惜那時我對藏傳佛教毫無研究,只知道老的唐卡是很珍貴的東西。小伙子賣的唐卡大都是用一種類似帆布,或質地比較粗的布做底繪制,畫工精細,色彩因為年深日久,加上煙熏火燎顯得有些灰暗,但是依舊能夠看得出當年曾是多么精彩絕倫。畫布邊緣局部有些糟朽,背面還用墨筆寫了一行藏文,筆跡極為肆意豪放。
當初看了第一感覺應該是清代的東西,至少不會晚于民國。賣唐卡的是一個青海的藏族小伙子,漢語不大靈光,開價每幅兩千元,跟他聊了半天,最后花了一千塊錢挑了一幅畫得非常漂亮的。當時對它的價值并沒多想,只是覺得就算是一幅民國時期的無名畫作,好的也要上千了,況且這東西配個鏡框作為裝飾也不錯。
東西到手,隨即趕到朋友老趙那里求個意見,他在古玩城有個賣字畫的門面,眼光很不錯?吹轿屹I的唐卡,他捧著研究了半天,表示應該是清代的東西,一千塊不貴。立刻關上店門跟我來到藏族小伙子那里,這時候已經圍了一圈人在那里一邊翻看,一邊討價還價。老趙急忙挑了四幅畫工不錯的,一幅一千,掏錢買下。
當時我和老趙對這些東西都不大懂。老趙是開店做生意的,覺得有機會便不會放過。而我只是看著漂亮,買去回到家找個鏡框裝起來也就順手放在一邊了。后來有些朋友來,看到了都對畫工贊不絕口,也有懂行的,告訴我畫的題材是紅夜摩驅除邪魔。紅夜摩是死亡之神,畫中怒目圓睜,手抱明妃“毗陀利金剛”,足踏虎皮,色彩綺麗,復雜紛繁,應該是清代中期之物,千元買到,算是揀了個便宜。
后來聽說,老趙買的那四幅唐卡掛在店里,陸陸續續賣掉了三幅,有五六千元賣的,也有賣到一兩萬的。最后剩一幅不舍的賣,直到前些日子才送去拍賣,四幅唐卡獲利達十萬元,頗為可觀。
而我雖然也有一幅極為精美的唐卡,卻寧愿留在家里欣賞?纯串嬛心侨崦漓`動、纖細如發的線條,自己不禁頗為神往,不知當年的藝人用了多久的時間才繪成這樣一幅精絕之作,他們又是怎樣心無旁騖,才能完成這項工作,讓畫如此不含一絲人間煙火氣……而那略顯昏黃的顏色、起毛脫線的邊緣,又是經過幾世的流轉才與我結緣呢?
直到去了西藏,看到了布達拉宮、大昭寺里那些琳瑯滿目的唐卡,才發現唐卡的世界是如此曼妙多姿。在當地終于看到藝人制作唐卡的全過程,才知道制作唐卡是一項非常嚴肅的事情,一筆一畫都不能馬虎。打磨底板、上底色、勾勒線條、上色、上金,一個個步驟都很費功夫,心急不得。而且制作一張好的唐卡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可以是幾個星期,也可以是幾十年。如此制成的唐卡,價格自然不菲。
而有些景點的旅游商店,雖然亦有唐卡售賣,但很多都是成批量復制甚至是印制的,或者是偷工減料的唐卡。這些唐卡看不出構圖上的錯誤,但是在染色過程中,原本要求上三四遍顏色才能完成的工藝卻被縮短為一次性上色。對于這些一次性上色的唐卡,看起來與上過三四遍顏色的唐卡無異,但只能保存一兩年,而正宗的唐卡卻是用礦物色甚至是純金粉或寶石粉調色,可以數十、數百年而不褪色。其增值潛力,自然不言而喻。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