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聽說,某博物館推出限量版的國寶高級仿制品,問筆者值不值得買?這個問題有點棘手,因為朋友希望有升值空間。
我當時十分小心翼翼地回答說,你先看看現在有些什么樣的限量版作品是升值的。后來,筆者也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限量版實在是個過于寬泛的概念。
比如,郵幣卡里常有限量版,某些手表、汽車、珠寶甚至手機也都玩限量版概念,但是有兩點是比較明確的:第一、限量
版都是商家先把錢賺了,消費者未來能不能賺,完全是個未知數;第二、但凡推出時就被搶購一空的,未來的升值才比較有可能。那些推出時就沒有多大需求的,你限量一千件,結果市場總需求連兩百件都不到,怎么會漲呢?
陳逸飛在世時,曾經有一批絲網印刷品供應。陳逸飛去世后不久,經畫家本人簽名的印刷品《威尼斯》,被拍到了5萬8千元,這個價格已經可以買國內美院教授級的油畫原作了。這樣的升值,事先是想不到的吧!
前年,在世的六位中國紫砂大師出了一本大型畫冊,同時推出了六件一套的紀念壺。每個都是大師欽定的工匠來做,大師監制,限量50套,售價5000元。大師的畫冊在簽售時排起了長隊,但對于紀念壺,大家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因為社會上紫砂紀念壺出得比較多,質量也良莠不齊,所以人們對售價如此之高的限量版都不敢涉足。時隔半年,當與宜興的一位工藝師聊起這套紀念壺時,對方居然說當時找朋友買都沒有買到。你說這樣的紀念壺,將來會沒有升值空間嗎?
其實,限量版針對的群體是介于大收藏家和普通百姓之間的收藏愛好者。他們喜歡大師作品,但出不起那么高的價格,只好買些限量版來解解饞。畢竟,批量生產的東西,不能叫印刷品,但它制造了饑餓效應,并滿足了普通人對于升值的期待。
去年,漢光瓷推出了限量版的瓷器,全手工的瓷器一套2萬元,機制骨瓷的2000元一套,結果因為質量幾乎等同于過去的官窯,又有大師設計,很受市場歡迎。有些房地產老板一買就是幾十萬元,并準備給自己開發的別墅的業主每人送一套。
限量版有沒有升值空間,關鍵看本身的質量。如果你有閑錢,又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有選擇地介入一些限量版,也是一件雅事,但別太在乎短期的盈利。畢竟,大師的作品只有一件,限量版的“兄弟姐妹”有一大幫呢!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