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周刊
地圖搜索市場是一個“金礦”,大家要做的就是等待Google Earth挖出財富。
撰稿/趙艷燕 王倩(記者)
當Google和微軟都在搶一塊肉時,所有人都堅信這肯定是塊大肥肉。地圖搜索市場就是這么一個“金礦”,大家要做的就是等待Google Earth挖出財富。
地圖生財,地圖記憶,這些在國內也都不是新鮮事。
E都市的夢想
26歲的孫海濤被他的“造城”團隊戲稱為網上立體仿真杭州城的第一任“市長”,也許不久他將兼任立體仿真溫州和上海城的“市長”。
他所管理的是網絡上的一座三維仿真城市——“E都市”,將現實中的浙江省杭州市這個江南名城劃分為若干個區塊,對城市的各個街道、商業區、居民區、商店和景點等,按照直觀仿真的要求進行了完全拷貝。
凡是走在杭州街頭能看到的建筑物,差不多都能在孫海濤的網上城市里找到。目前E都市上杭州城的信息采集已經基本完成,溫州城和上海城的信息正在陸續制作中。
孫海濤的城市就是建立在地圖的基礎上。
“和Google Earth基于衛星地圖然后用激光掃描建筑物的高度和寬度不同,E都市采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統(GIS)平面地圖,然后通過人工采集方式在各個街頭拍回照片,制作上網。”孫海濤說。
據孫海濤透露,中國目前沒有一家機構擁有大規模的城市三維信息數據,所以E都市派出了大量的照相師在杭州街頭實地拍攝,“有時我們就像一個大的圖像工廠”。
“目前我們的杭州城大約有兩萬多個商家和建筑物,但是實地拍攝量是這個的4倍以上。”由于工藝上的不完善,孫海濤的“杭州城”目前采用的還是卡通效果的像素圖,“10月份以后我們的杭州城將會真正達到1:1仿真3D效果。”
自從去年年底測試版推出后,E都市得到了市場的一致好評。“測試版只是提供三維的地圖定位服務,但卻有60多家房產和生活網站加入進來。”這大大鼓舞了孫海濤的信心,10月份將正式開始商業運營的項目前景一片光明。
“3個城市的資金投入還不到400萬,但從今年4月到現在的銷售額就已達200萬,還不包括和運營商的分成。”孫海濤告訴《新民周刊》。
E都市所屬的杭州阿拉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所有網上城市的擁有者,目前它在各個城市尋找運營商,由運營商負責在當地組建商家聯盟。“按照我們目前的商業模型,每個城市的成本投入將在兩年內收回。”
E都市技術人員們的工作日程已經排到了明年5月,“還有七八個城市的運營商支付了25萬的加盟定金,但我們100多人的工作團隊同時只能制作3個城市的地理信息,這也需要4個月才能完成。”速度是孫海濤唯一擔憂的問題,目前E都市即將啟動上海地區的業務合作。對于其他尚未啟動三維服務的地圖,暫時用二維地圖進行代替。
“也許和Google Earth的思想內核差不多,我們將更快地突破地圖概念的應用轉向運營環節,爭取在立足點上有所差異。”孫海濤說。在他的背后是無數海外的風險投資商殷切的目光。
尋找失去的記憶
過去的記憶,是財富,失去了就回不來的財富。但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系正在建立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能夠逐年展示中國歷史地圖,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朝,帶你尋找那個時代的財富。
“我們正在搜集資料,比如某些地名的來歷、某些地方的原始地名等,將來都會添加到這些歷史地圖上。”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系教授葛劍雄告訴《新民周刊》。
該項目1998年開始籌備,2000年正式啟動,由原來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的10多位老教授和地圖信息系統行業的年輕人一起操作。“我設想是10年之內完成。”葛劍雄說,目前該項目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省的資料已經基本完成,電子地圖已經可以在復旦網頁上免費下載。
“現在雖然是平面,但將來變成三維也不會太難。”葛劍雄告訴《新民周刊》,該項目是由美國Luce基金和人文基金贊助的,復旦大學也有配套資金。據文匯報報道,項目每年的投入大約在100萬元人民幣。
當我們在Google Earth上尋找現在的世界時,CHGIS也不失為一次尋找過去的記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