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玉器買賣非常紅火,這其中包含很多玄機,不懂行的人經常花大價錢卻買了假玉器。圖鑒主編、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古方向記者介紹了一種作假方法。 他說,真正的新疆和田玉玉料產量非常有限,以最好的有玉皮的和田籽玉來說,目前每公斤玉料價格至少15萬元,還很難買到。因此不少造假者想出了用其他廉價玉料冒充和田玉的辦法。他舉例說,1992年中國在青海新開發出了一個玉礦,青海玉由于品質不高產量大,現在常常被用做造假的原料。這種青海玉只有幾百元一公斤。由于青海玉溫潤不及和田玉,造假者常常采取拋光、抹油、打蠟等手段對玉料進行處理,也常常會讓人上當。
中科院文物與古代工藝研究中心主任蘇榮譽介紹說,目前在市場上看到的一些翠綠的玉器,不少都是用灌漿法制作的所謂灌漿玉。這種玉料使用的是超細的氮化硅粉,用上好的粘合劑混合,然后在高壓條件下壓制成型。這種灌漿玉成本很低,但從外觀、硬度上看卻已經趕上很多上好的天然玉料。不懂行的人遇到常常上當。蘇榮譽研究員也向記者介紹了鑒別灌漿玉的技術。他說,天然的玉石中都有纖維紋路,這是天然晶體生長的標志。而灌漿玉不具備這種天然肌理,看上去完全均勻。這是鑒別灌漿玉最重要的途徑。他說,專家將玉器對著光源就可以看出這種區別,一般賞玉人如果不確定還可以使用專用的偏光顯微鏡。
90%的收藏者沒有玉器鑒別能力
專家支招:靠細節信息辨真偽;了解當時的文化
看細節辨真偽:仙人馭馬,仿制玉器的云板下方都是空白,而真實的云板上有流云紋。
古方說,現在民間收藏熱,可90%的收藏者沒有玉器鑒別能力,這就給玉器造假的人提供了很大的空間。以咸陽出土的一件“仙人馭馬”玉器為例,經他手鑒定的就有幾十件,都是贗品。
古方說,“仙人馭馬”玉器出土于漢墓,造型為背有羽毛的仙人駕御一匹飛馬,文化和藝術價值都極高。因此仿造的也很多。他向記者透露,這些仿造的“仙人馭馬”其實都有一個最大的破綻:仿造的“仙人馭馬”都是根據以前公開的圖片資料加工的,但以前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都沒有記載玉器下方馬踏的云板下有什么紋飾。而其實云板上有流云紋,那些仿制玉器的云板下方都是空白。單憑這一點就可以判斷出真偽。他說,這次出版的出土玉器全集上提供的標準玉器,都提供了各個角度包括局部細節放大的圖片,收藏者可以掌握更多這樣的細節信息鑒別真偽。
知文化判真假:君夫人璽,“皇后璽與帝璽同”
就在記者采訪古方當天的早上,還有玉器收藏者拿來兩方漢代玉印請他鑒定。兩方印一方印文是文帝行璽,一方印文是君夫人璽。顯然,這是漢文帝和君夫人的玉璽。但古方鑒定的結論是,兩方印都是贗品。原因在哪兒呢?古方解釋說,在那方“君夫人璽”上,頂部是一個鳳鳥鈕。這種造型在西漢是不存在的。他說,文獻記載漢代“皇后璽與帝璽同”。而且咸陽出土的呂后的“皇后之璽”的頂部就是一個與皇帝璽一樣的螭虎鈕。這是造假者不知道漢代的文化,認為皇帝的玉璽上是螭虎鈕,那皇后的玉璽就應該是鳳鳥鈕。這么一想當然就露出了破綻。而那方“文帝行璽”雖然造型上很逼真,但在印文上卻露出了馬腳。原來,上面所刻的字是仿造的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南越王金印上的字。古方告訴記者,鑒別假玉器必須知道真玉器是什么樣。而掌握了真玉器特別是標準玉器的造型和紋飾工藝風格后,就能發現造假玉器上的破綻,鑒別真偽。
來源: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