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他們為中華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紀念這些杰出的歷史人物,宣傳愛國主義精神,我國在1984-1993年間發行了“中國杰出歷史人物”系列貴金屬紀念幣,該系列紀念幣共發行10組,51個品種。紀念幣中的歷史人物包括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農民起義領袖等等,都是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張衡 (公元78-139年)
東漢杰出的科學家。字平子,出生于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青年時期離鄉游學,后入朝為仕,曾先后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官職。早期潛心于文學,創作了著名的文學著作《東京賦》和《西京賦》,合稱《二京賦》。后來轉而研究哲學和自然科學。張衡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渾天儀”即水運渾象,類似現代的天球儀。水運渾象是有明確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儀器設計精巧,靈敏度高,是世界地震學史上的一件杰作。其利用物體的慣性來拾取大地震動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到現在仍然沿用。歐洲到18世紀才出現利用水銀溢流來記錄地震的儀器,比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晚了1600年。此外,張衡還著有天文學著作《靈憲》和數學著作《算罔論》,可惜已失傳(《靈憲》現有軼文)。
張衡銀幣:面額 5元 重量 22克 成色 90% 發行量 30000枚
蔡倫 (公元?-121年)
東漢造紙術發明家。字敬仲,桂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漢明帝時入宮為宦,和帝時任中常侍,侍從皇帝,后兼任尚方令,掌管宮廷御用手工作坊。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技術,利用樹皮、碎布、麻頭、舊魚網等原料,經過精工細作,制出優質紙張。因為后來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陜西省洋縣),所以他組織監制的紙被稱為“蔡侯紙”。蔡倫對造紙技術的改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造紙術在全國得到推廣,并遠播海外,有力地推進了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蔡倫銀幣:面額 5元 重量 22克 成色 90% 發行量 30000枚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
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字文遠,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省淶源),由于戰亂,先輩由河北遷居江南。一生中先后在劉宋朝和南齊朝擔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昆山縣東北)令、謁者仆射、長水校尉等官職。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兩個近似值之間,即3.1415926<π<3.1415927,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七位;確定了π的約率22/7(≈3.14), 密率355/113(≈3.1415929)。這一密率值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比德國人奧托和荷蘭人安托尼茲得出同樣結論早了一千多年,因此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這一密率值叫做"祖率";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其計算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卡氏的發現比祖氏晚了一千多年。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一原理為“祖暅原理”。在天文學方面,祖沖之經過刻苦計算和觀察,于公元462年編制成功了《大明歷》,對傳統歷法進行了重大革新,把“歲差”引進歷法,并修改“閏法”,使歷法的編制建立在更科學的基礎上,開辟了我國歷法發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銀幣:面額 5元 重量 22克 成色 90% 發行量 30000枚
李春
隋代造橋匠師。生平不詳。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了著名的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趙州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境內,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拱腳寬9.6米,跨徑37.02米,拱矢7.23米,是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單孔石拱橋,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設計精巧,結構奇特,它所采用的“敞肩型”結構,比歐洲十九世紀中葉興建的同類拱橋早了1200多年,從而成為世界敞肩拱橋的先驅。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這標志著它與埃及金字塔、巴拿馬運河、巴黎埃菲爾鐵塔等世界著名歷史古跡齊名。
李春銀幣:面額 5元 重量 22克 成色 90% 發行量 30000枚
畢升(公元?-約1051)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徽州(今安徽歙縣)人。關于畢升的生平記載,僅見于沈括的《夢溪筆談》。畢升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宋朝是雕版印刷術的全盛時期,但雕版印刷方法費工費料費時,又不好更正錯字或錯句。畢升總結前人和當時雕版印刷的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他用膠泥做成一些規格一致的小方塊毛坯,刻上陽文反手單字,然后用火燒硬,成為單個膠泥活字。這樣把刻板改為活字,實行排版印刷,錯了可以掉換;書印好后,字還可以再用。這種印刷方法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加快了印刷速度,提高了印刷質量。活字印刷術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這種方法很快傳遍世界,使印刷技術發生了巨大變革,為世界人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畢升銀幣:面額 5元 重量 22克 成色 90% 發行量 30000枚
郭守敬 (公元1231-1316年)
元代天文學家、水利專家。字若思,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縣)人。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向元世祖忽必烈面陳六條水利建議而得到賞識,先后任都水少監、都水監、工部郎中等官職,負責興修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調任太史局,和王恂等人負責制訂新歷法。他繼承和發揚了歷代進步歷法家的優良傳統,堅持在實測的基礎上編訂新歷法,提出“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于儀表”,集中精力研制了近20種天文儀器。其創制的簡儀是世界聞名的天文測量儀器,用于測量天體的坐標位置。郭守敬對古代圭表進行了重大改進,大大減少了測量誤差。其制作的測量太陽的赤道坐標的儀器——仰儀,可以直接用于測量日食的方位。公元1279年,在郭守敬的倡議下,在大都建立了“司天臺”,在全國各地設立了26個觀測點,進行大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根據大量的觀測資料,編制出了新歷法——授時歷。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它以365.2425日作為一個回歸年,如以小時計算,是365日5時49分12秒,比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只差26秒,經過3320年才相差1日,跟目前國際通用的公歷(格里歷)完全相同,但卻比其早了300年。
郭守敬在水利、數學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在早年的水利治理中,初步運用了“海拔”概念。晚年又領導整修了大都至通州的運糧河,取名“通惠河”,從而溝通了京杭大運河,并解決了北京城的水源問題。其數學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在授時歷中。授時歷應用招差法推算太陽、月亮以及五星逐日運行的情況,比歐洲早近400年。晚年著書立說,完成《推步》、《月離考》等105卷科學巨著。郭守敬的科技成就飲譽中外,1970年,國際天文學組織將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山”;1977年又將中科院紫金天文臺發現的2012號小行星命名為“郭守敬星”。
郭守敬銀幣:面額 5元 重量 22克 成色 90% 發行量 30000枚
黃道婆(公元約1245-?)
元代女棉紡織技術革新家。又稱黃婆,松江府烏泥涇(今上海華涇鎮)人。出身貧寒,幼為童養媳,因不堪家庭虐待,而逃到海南島崖州(今海口市)。在崖州期間,虛心學習黎族人民先進的紡織技術,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紡織技術的優點,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6年),她返回家鄉,將學到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制成一套“搟(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 ”工具,極大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總結出一套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先進的紡織技術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黃道婆去世不久,松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歷幾百年之久而不衰,贏得“衣被天下”的美譽。
黃道婆銀幣:面額 5元 重量 22克 成色 90% 發行量 30000枚
李時珍 (公元1518-1593年)
明代醫藥學家。字東璧,晚號瀕湖老人,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出身醫藥世家,父親系當地名醫。幼習儒,后從醫。曾被薦舉到北京“太醫院”任“院判”,因對功名利祿不感興趣而托病辭歸。有感于歷代本草謬說多,決心重新編著一部新的本草專書。他從34歲開始著手,總結前人的經驗成就,參考文獻800余種,結合實踐,歷時27年,經過三次大的修改,撰成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52卷。該書收載藥物1800余種,新增藥物374種,藥圖1000余幅,藥方10000余首,對16世紀以前我國藥物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成為我國藥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也做出重要貢獻。 《本草綱目》自1596年第一版刊行,屢經再版,為世代醫家所推崇,并很早就流傳到國外,先后被譯成日、朝、拉丁、英、法 德等文版。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魯迅高度評價該書為“含有豐富的寶藏”、“實在是極可寶貴的”。除《本草綱目》外,李時珍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等等,對診斷學、針灸學和中醫理論都有深入研究。1956年郭沫若對李時珍的題詞中稱他是“醫中之圣”。
李時珍銀幣:面額 5元 重量 22克 成色 90% 發行量 30000枚 宋應星(公元1587-1661年)
明代著名科學家。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的教官)。在此期間,他編著了一部舉世聞名的科學技術著作——《天工開物》。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做十八卷,比較詳細地記載和總結了我國明朝中期到明朝末年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等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并附有123副插圖。《天工開物》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科技著作,其中記錄了許多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工藝技術和科學創見,是研究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重要文獻,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7世紀末以后,《天工開物》先后傳入日本、朝鮮、歐洲和美國,成為世界科學經典著作,并受到高度評價。法國學者S.儒蓮(Julien)稱此書為“技術百科全書”,日本學者三枝博音稱其為“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應星為“中國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國的狄德羅”。
宋應星銀幣:面額 5元 重量 22克 成色 90% 發行量 30000枚
(《中國金幣》穆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