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我國錢幣拍賣史誕生了一項新的紀錄——“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壹圓”金質樣幣,經過反復激烈的競拍,最后以176萬元的罕價落槌,刷新了2002年華辰春季拍賣會上“庚戍春季云南造宣統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以108.9萬元成交的國內拍賣紀錄,同時打破保持了13年的“奉天省造光緒元寶一兩銀幣”在美國加州華麗山莊世界錢幣拍賣會創下的18.7萬美元的世界紀錄。
這枚金幣是1911年大清度支部天津造幣總廠鑄造的樣幣。上個世紀初,清王朝內部圍繞貨幣單位是沿習舊制用“兩”,還是適應時代、與世界接軌而用“元”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后由維新派主張的“元”單位占了上風。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天津度支部造幣總廠奉命試鑄“宣統三年大清銀幣”。該幣直徑38.4毫米,正面中間和上方分別有“大清銀幣”漢字,下為“宣統三年”的字樣,背面有蟠龍圖案和“ONE DOLLAR(壹圓)”英文字樣,分別鑄有長須龍、短須龍、曲須龍、大尾龍、反龍等十余種樣幣供選,并鑄以少量金質樣幣,恭呈御覽。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圖案的樣幣未能通過而落榜,曲須龍圖案的銀幣中榜并正式鑄行,廣為流通。
落榜的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圖案的銀幣,存世極罕,十分珍貴,為海內外錢幣收藏家竭力追逐。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枚“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銀幣”在海外拍賣會以1.3萬美元成交。1997年,在上海首屆銀幣銅元拍賣會上,長須龍、反龍圖案銀幣分別以人民幣17萬、6萬元的價格成交。而作為樣幣中的極品——“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壹圓金幣”更是鳳毛麟角,備受矚目。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長須龍壹圓”金質樣幣目前僅知兩枚,一枚原為埃及法魯克國王收藏,1954年經世界著名的藝術品拍賣公司——蘇富比拍賣,流落民間。1989年被臺灣錢幣收藏家購回,珍藏于臺灣鴻禧美術館。而此次現身嘉德春拍會上的這枚金質樣幣,是已故的錢幣收藏家馬定詳先生的珍藏品,早年他在天津用重金收集而來。據說此物原主人曾經是原天津度支部造幣總廠的要員,現“名花”易主,花落他家,演繹了一則新版的泉譚佳話。
作者:羅詞安 來源: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