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8年9月上旬的第十八期《錢幣》報上,如需轉(zhuǎn)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zhuǎn)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中國畫講究意境。所謂意境,就是畫家選取客觀事物之精粹,融入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用藝術手法釀造出來的一種境界,是“有”與“無”、“虛”與“實”的和諧統(tǒng)一,也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巧妙結(jié)合。 “意境”這一說法,可追溯到唐代以前。不少人以為只有山水畫才有髙遠、深遠、平遠、闊遠、迷遠、幽遠等意境,其實不然,任何中國畫都注重意境的創(chuàng)造,只是形式不同而己。1600多年前,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繪的神話故事畫卷《洛神賦圖》,便是中國古典繪畫意境美的一個范例。 1999年,《洛神賦圖》由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1套8枚長方形紀念銀幣,以精湛的工藝和逼真的造型,將這卷長達572厘米的古代名畫再現(xiàn)方寸,令人愛不釋手,遐思無窮。
《洛神賦》原是三國時曹植所作的一首聲情并茂的長詩,描繪一個人與神之間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據(jù)說,畫中的洛神,是曹植朝思暮想的戀人甄氏的化身。顧愷之以巧妙的構(gòu)圖、傳神的筆墨、豐富的藝術想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種“相逢時難別亦難”的美妙意境。
《洛神賦圖》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長卷的先河,被譽為“中國繪畫始祖” 。引首處,有乾隆皇帝親筆御書 “妙入毫巔”4字。其內(nèi)容大體可分為“驚艷”、“陳情”、“偕逝”3段,并以此展開情節(jié)。長卷,亦稱手卷,是古代書畫的一種裝裱形式,按古人的習慣,由右向左漸行展讀。順便需要說明一點,金銀幣圖錄按現(xiàn)代習慣自左至右編號,恰好與此相反。但我們欣賞這套銀幣的時侯,還是應該與古人“保持一致”,即從第8枚開始,按8→1的順序欣賞,否則會感到莫名其妙。
畫面的開頭,畫曹植從京師返回封地東阿,途經(jīng)洛水。此時,落日西下,人倦馬乏,隊伍安營扎寨。曹植與隨從信步行至洛水之濱,在依依垂柳下凝神悵望。恍惚中,一位美貌絕倫的女神,仙裳飄舉,含情脈脈,凌波而來。曹植喜出望外,撥開侍臣,疾步上前,流露出渴望已久的眷戀之情。他們互贈禮物之后,洛神與其女伴們在空中或水上自由地游玩。這時,風神使風停止,河神命波浪平靜,水神在擊鼓,女媧在歌唱。曹植與洛神共乘六龍云車出游,一敘衷曲。最后,因人神之道殊,洛神“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xiāng)”,含恨離去。曹植乘舟追蹤,期待戀人再現(xiàn),未能如愿,怏怏而返。當他駕車遠去時,還不時回頭悵望,無限依戀。這種凄美的意境,真可驚天地而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