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7年11月上旬出版的第二十一期《錢幣》報(博覽會特刊)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霜前月下誰家種 檻外籬邊何處愁
——淺析紅樓夢系列彩金幣《寶玉賦詩》的文化底蘊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2085811680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20858690577.jpg[/upload]
都說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但是一部《紅樓夢》卻讓我從懵懂少年一直讀到了年近而立,或許要讀一生,念一世,永遠讀不完,永遠可以讀,想來就翻,有事擱下,多少傷春悲秋的愁思,多少繁華過盡的悲情,多少人世冷暖的度量,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說,一部紅樓,千年萬年,天上地下,盡于此啊。
是啊,一部《紅樓夢》留傳千古,牽動無數華夏兒女的哀怨與憐愁。凄美哀婉的寶黛愛情更是幻化為千古絕唱,縷縷回響!都t樓夢》已遠遠超出了一部文學著作的范疇而成為中華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其豐富而深邃的文化底蘊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霜前月下誰家種,檻外籬邊何處愁”讀過紅樓的人,對這一詩應該都不會陌生!都t樓夢》第三十八回,描寫了大觀園的玲瓏人兒們在藕香榭持獒賞桂詠菊,眾人紛紛應和,以詩詞助興,輪到“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的寶玉,怕煞被眾人嬉笑,也冥思苦想,終作一賦《訪菊怡紅公子》“閑趁霜晴試一游,酒杯藥盞莫淹留。霜前月下誰家種,檻外籬邊何處愁。”
秋日,清菊,蟹黃,脂粉透香,彩金幣紅樓夢系列的第一組《寶玉賦詩》背面主題圖案選用的恰恰就是這一幕場景。寶玉一襲絳袍,藍帶束腰,頭頂珠冠,面如冠玉,對菊蹙眉,側首而立,左手置于身后,右手拂櫻姿態,一幅濁世翩翩佳公子之扮相,頗為風雅。畫面左上側安放攀緣于鳥架上的一對黃頭翠鳥,寶玉身后一盆雛菊穩坐三角盆景架之上,花團錦簇、色彩艷麗的秋菊在“玉琢人兒似的”寶玉面前怒放,整個構圖章法緊湊,繁復而不顯冗塞,華麗而不顯艷俗,高貴而不顯炫耀,儼然一副重彩工筆畫,規整合乎法度,卻又充滿著無法抑制的生機奇趣。我們對于紅樓夢都太熟悉了,對于這一場景也早就不陌生,但是從書里走出來的人物要如何活起來,要像我們以為的那個人物卻又能帶給我們全新的視覺感受和精神感官,這是這枚古典小說題材彩金幣帶給我們的最大驚喜。
如何構圖,如何選擇表現元素,如何設色,如何把色彩和金屬質感進行完美地結合,這是鑄造設計者們的功課,這枚《寶玉賦詩》彩金幣發行于2000年,在當時的工藝水平之下,交出了一份還是讓人滿意的答卷,尤其是它對于古典名著的收放自如,傳承之中顯示的獨特創造精神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紅樓夢》是一部帶有悲壯色彩的封建家族史詩,秋景卻又不免帶上幾絲淡淡的憂傷和愁緒,但是這枚彩金幣另辟蹊徑,運用了非常大膽的色彩來進行解讀,用華麗的色彩襯托詩句中流露出的淡淡愁緒,達到“畫有盡而意無窮”的審美效果,并賦予靜態畫面以動態的情感流動,給觀者極大的享受。金幣正面圖案則是曹雪芹執筆斟酌書寫紅樓夢的畫像,其身后擺放形狀蜿蜒的盆景,以永不凋謝的羅漢松喻意“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一代文學大家令人肅然起敬又不免憑添幾分惆悵。從整體而言,這枚彩金幣在整體價值取向上,追求的是純中國的古典式審美情趣,在“盡精微”的工筆重彩式雕繪中追求“致廣大”的生動氣韻,這需要建立在對于中國文化相當深刻的認知基礎之上,同時也是中國古典文學與貴金屬錢幣發展一次美麗的邂逅。
“寶玉賦詩”彩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2000年發行的中國古典文學系列紅樓夢第一組,含金量1/2盎司,燦爛奪目的金幣、綺麗的色彩與極富詩韻的畫面,將中國古典文化進行全新的闡釋,發行量僅為8800枚,而且是目前我國發行的第一枚八角型金幣。系列金幣向來為收藏人士所青睞,作為系列龍頭,《寶玉賦詩》經過多次跌宕起伏,早就以其亮麗的市場表現而成為彩色幣板塊的領頭羊品種之一。
如果有緣,不妨還是覓得一枚,藏于高閣之上以作高山仰止的懷想,或者藏于懷袖之間時刻作親密無間的賞玩,都是一種頗具古典情趣的雅事,畢竟這個時代,浮躁越來越多,深刻卻越來越少,劉心武在央視百家講壇講過紅樓,王蒙寫過一本《紅樓啟示錄》,發展越來越快,紅學卻載浮載沉,具有越來越強烈的生命力,這枚彩金幣或許也能讓我們的生活多出一些浪漫的詩意。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7-11-20 9:00:02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