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來源于《錢幣》報,如需轉載,請務必署名,并注明摘自“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的字樣!
在金銀幣“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②”中,最突出的主題,就是“太極”。它包括兩個側重點,一是“太極陰陽”,一是“太極圖”,前者注重的,是太極本身,后者的著眼點,則是太極圖形的出現。兩者一里一外,一神一形,一主一次,從不同的視角,強調了太極揭示宇宙運動普遍性規律的意義。其中“太極圖”分別有5盎司(面額500元)、1盎司(面額100元)、1/4盎司(面額25元)、1/10盎司(面額10元)金幣4枚,5盎司(面額50元)、1盎司(面額10元)銀幣2枚,共6枚;“太極圖”有1/2盎司(面額50元)金幣1枚、1/4盎司(面額25元)鉑幣1枚,共2枚。兩者相加,共8枚。在“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②”全部22枚金銀鉑幣中,它的份額占到36.36%強。
太極是中國古代的哲學術語,意為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圖是以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在民間,又俗稱陰陽魚。太極的意義,在于它形象化地表達了陰陽輪轉、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哲理。太極圖在民間發展成傳統文化的特色圖案后,又延伸出“龍鳳呈祥”、“鸞鳳和鳴”、“ 喜相逢” 等上下組合、正反組合等多種形式,并且都以其生動,以其優美,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愛。金幣和鉑幣“太極陰陽”的畫面,是兩位面對太極圖的先人,正在做嚴肅而深層次的哲學思考。我們現在知道,太極作為實體,是健運不息的。宇宙在運動,動則產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變出相對靜止,靜則產生陰氣。如此一動一靜,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于無窮。自然界也是如此,冬夏陰陽寒暑,四時生長收獲,無不包含陰陽五行。就人的陰陽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陽交合,也化生萬物。也許畫面上兩位先人,正是以他們的智慧,在六爻之動中,悟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的三才之道,悟出萬物“生生不已,變化無窮”的規律。
太極圖是研究周易學原理的重要圖象。它的出現,表明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內涵和文化特征的質的飛升。從表面看,太極圖展示的,是相互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但其中寓意無窮。尤其是紅色與黑色相互纏在一起豆點, 紅代表陽,黑代表陰,其旋轉,可以順時針,也可以逆時針,暗示時間可以正流和倒流。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太極”一詞就是至于極限,無有相匹之意。這兩個字,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于心?梢源笥谌我饬慷荒艹綀A周和空間,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無。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宇宙有無限大,所以稱為太極,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有實質的內容。有形的東西來自于無形,所以無極而太極。金銀幣“太極圖”的畫面設計,也很有特點,畫面上的3位老人,分別是“福”、“祿”、“壽”的代言人,而點綴在其間的松、鶴、鹿,又是這位老人的形象代言。有趣的是,立在一邊也裝模作樣在學看太極圖的頑童,看似閑來之筆,但絕不簡單。恰恰是他的這一學,證明了中華傳統文化“三生萬物”的無盡道理。相比之下,“太極圖”的畫面,更多了一份祥和,一份自在,一份淡泊。
金銀幣“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②”中,另有一款發現題材,這就是“漢代兵馬俑的發現”。它包括1金(1/2盎司,面額50元)1銀(22克,面額5元)1鉑(1/4盎司,面額25元)3枚。其畫面,是考古工作清理出土現場的寫實鏡頭。漢代兵馬俑高多在43厘米左右,身著長裙,腿部有保護,或抱拳而站,或雙手垂下肅立。除“平頂盔俑”外,還有“發髻俑”。 一些兵俑的頭部、領口、肩部及衣服下擺仍然有朱紅色顏料存在,色彩簡單粗獷,具有典型的漢代風格。這也是考古界的一次重大發現。但從欣賞角度,金銀幣“漢代兵馬俑的發現”并非佳作,它的設計語匯相對匱乏,表現手法也過于寫實,構圖呆板,畫面單調。從中也可以看出設計者勉為其難的尷尬之情。(張健初)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191439442911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1914395837955.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