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來源于《錢幣》報,如需轉載,請務必署名,并注明摘自“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的字樣!
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 北宋城市經濟的寫照
——《清明上河圖》紀念銀幣賞析
◇鶴舞泉海
1998年發行的《清明上河圖》紀念銀幣,為中國古代名畫題材系列中的第四套,共6枚,是該系列中首套多枚單色拼圖紀念幣,每枚含純銀2盎司,成色99.9%,采用長方形造型,發行量18800枚,由上海造幣廠精工鑄造。
一套貴金屬紀念幣的圖案設計,絕不是簡簡單單的兩個面圖案的契合,講究的是既在構圖上各有視角及蘊義,又要求正面圖案能統領背面,與背面圖案有機相融,取得內涵和思想上的聯系及互補。以此著眼,在設計該套紀念銀幣的正面圖案時,設計大師精心擷取了同為北宋時期、同為反映原畫所在地的古代經典建筑——龍亭大殿和開寶寺塔,作為主圖構成的重要元素。因為殿的寬廣和塔的高聳是兩種不同的建筑風格,為避免其構圖的不和諧性,并表現出兩種建筑的風格特征,設計師在構圖時對畫面作了獨到而準確的鋪襯點綴,一是畫面上方大面積的云彩勾勒,二是殿、塔之間的古樹襯隔。正是這兩點的點睛之筆,不僅襯托出了古建筑的雄偉和聳立,同時也賦予了古建筑濃烈的歷史印跡,那郁郁蔥蔥的古樹,更寓意出名畫的不朽性。讓觀賞者在賞玩之際,迫不及待地去領略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景象。
心癢難捺。轉為背面,一幅全景式的千古絕唱名畫《清明上河圖》驚現眼前。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作品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首都汴梁(今開封)以及汴河兩岸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從郊外田野、疏林薄霧,畫到汴河兩岸、水陸交通,再畫到市井街道、各種店鋪、建筑,穿插人物千余眾,規模宏大,場面繁雜,真實地表現了北宋城市生活的景象。畫家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大到原野河流、高樓大廈,細到舟車上的鉚釘,貨攤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都和諧地組成統一的整體,構圖疏密有致,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嚴密緊湊,表現出了畫家提練生活素材和組織畫面的杰出才能。《清明上河圖》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具有極高的文獻史料價值。原作為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如此巨幅名畫如何在有限的幣面空間真實地再現原畫的風貌,成為設計師首要思考并要加以解決的問題。因為《清明上河圖》注重戲劇性情景的入畫,從左至右情景層層展開,每一寸畫面內容均承上啟下銜接得天衣無縫,不容你作取舍或裁截,所以在對已發行的該系列題材總結的基礎上,設計師們決定采用多枚連續拼接的設計手法,用6枚長55毫米、寬36毫米的長方形形制予以表現。從這一思想中我們不難看出,發行機構對中國貴金屬紀念幣不斷創新、奉獻精品的理念。如此說,是因為采用連續拼接的設計手法,難度較大。首先,《清明上河圖》在世界畫壇上地位容不得讓你出現任何細小的差錯,任何細小的設計差池,均將招來口誅筆伐。其次,6枚幣連續拼接點有五點十面,在雕刻、制模、鑄造等一系列過程中需要精心測算,細心把握,否則其中任何一幣的任何一面出現任何微小的變化,都將造成銜接面的點或線不吻合,使套幣作廢。但中國金銀幣的精工就反映在這里。今天,當我們手捧該套紀念幣賞玩時,我們不得不對這幅貴金屬材質的《清明上河圖》銀幣發出由衷的贊嘆:精品!
不僅如此,該套銀幣在構圖時,在確保幣面能充分展現畫作風貌的同時,對幣面的上下兩邊作了適當的分割,將畫作名稱、紀念銀幣的相關技術規格移作兩邊,如此周到的調整,既有序地交待了紀念主題,也極大地保持了原畫的整潔度,使觀賞者得到最大、最佳的視覺享受。在圖案雕刻上,畫面比例準確,線條遒勁老練,人物雖小而刻畫傳神,動態雖眾而準確生動,仔細品察,個個形神兼備,毫纖俱現,點、線和噴砂塊面恰到好處的組合運用,將《清明上河圖》那“絲柳欲拂面,鱗波映銀帆,酒旗隨風展,車轎綿如鏈”的栩栩如生的古風生活神韻活脫脫地躍于幣面。此時,時間已穿越時空隧道,映入眼簾的是12世紀中國城市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而捧在手中的,也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泉壇之林的難得的一套錢幣精品。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181434547589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18143552035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181435169895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181435278298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181435383735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9/200691814355589491.jpg[/up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