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土文物(青銅器)金銀紀念幣賞析
泱泱中華古國,悠悠歷史長河。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文明。讓我們超越時空,溯歷史長河,觸摸源遠流長的青銅文明,感受輝煌的青銅時代,探究其絢麗璀璨的奧秘。
青銅,是指紅銅與錫、鉛等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因顏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銅器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已經被制造出來,之后中國經歷了長達十六個世紀的青銅時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中國的青銅工藝,始于夏代。最興盛的時期是商代和西周,是青銅器制作的黃金時期。這時期出品的青銅器,是世界青銅文化中最典型,最豐富的代表,歷來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榮譽。戰國晚期,青銅器開始由盛轉衰。到了漢代,青銅器已逐漸失去了禮器的意義,造型也基本擺脫了商周青銅器神秘、厚重的風格,顯得靈便、精巧,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這個時期在這類青銅器中,也出現了許多精美絕倫的作品。
青銅器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種類繁多,用途廣泛。早期的青銅器主要種類有兵器、炊器、酒器、食器、水器、樂器、銅鏡、車馬飾、帶鉤、度量器、動物造型等。在商代這個奴隸社會,青銅器被賦予了“明尊卑、別上下”的政治功能;西周社會也對青銅器使用制定嚴格的等級,許多貴族視青銅器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銅器隨葬。而青銅器的文字,對后世了解當時社會發展,重大事件、生活習俗,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它集造型、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之大成,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是中國文物藝術中的瑰寶,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的精華。
為展現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及新中國考古學所獲巨大成就,中國人民銀行共發行了三組“中國出土文物(青銅器)金銀紀念幣”。1981年發行中國出土文物[1]青銅器·象尊、犀尊、雙翼神獸、錯金豹;1992年發行中國出土文物[2]青銅器·臥鹿、長信宮燈、羊尊、虎符;1993年發行中國出土文物[3]青銅器·錯銀牛燈、漆繪人形燈、豕尊、銅牽馬俑。每組紀念幣共8枚,其中金幣4枚,銀幣4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中國出土文物(青銅器)金銀紀念幣均由上海造幣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
一、1981年發行的中國出土文物[1]青銅器·象尊、犀尊、雙翼神獸、錯金豹。該套紀念幣均為精制幣,金幣成色為91.6%,發行量均為1000枚;銀幣成色為90%,發行量均為5000枚。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年號及“中國出土文物青銅器”字樣。背面圖案分別展現了中國出土青銅器之精華:象尊、錯金銀云紋犀尊、錯銀雙翼銅神獸、錯金豹,并刊面額及其鑄造年代。當時美國最大的白銀制品經銷公司——埃克馬公司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了該幣的經銷協議書,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通過金幣的形式傳播到了海外,引起了世人的矚目。
1盎司金幣與15克銀幣:金幣直徑32mm,面額800元;銀幣直徑33mm,面額5元。背面圖案為中國出土商朝青銅器之精華——象尊:尊為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周時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見。此象尊即為容酒器,通體作象形,通高26.5厘米,失蓋。象鼻中空,鼻、腿粗壯。象鼻前端飾鳥紋,并有一兔伏于后。前額有一對蟠蛇,耳下有鳥紋。主體飾黎龍紋,腹下另飾一曲折角獸首。后部飾有獸面紋和黎紋。前腿飾虎紋,后腿飾獸面紋。臀至尾有扉棱。全器共有各種動物和幻想動物十一種。一件器上飾多種物象,是商代青銅藝術裝飾的重要特點。器形設計運用象的形體特征與器物用途和諧地結合,是商代實用藝術的優秀之作。
1/2盎司金幣與15克銀幣:金幣直徑27mm,面額400元;銀幣直徑33mm,面額5元。背面圖案為中國出土戰國時期青銅器之精華——錯金銀云紋犀尊:高34.1厘米、長58.1厘米,采用犀牛的造型,犀牛昂首佇立,肌肉發達,比例準確,形象雄健,體態逼真,為古代生息在中國的蘇門犀的形象。這件銅尊整件器物飾以錯金銀云紋,精美華麗,堪稱戰國時代青銅器中的奇葩。整個作品工藝精湛,結構合理,動物形象生動而充滿活力,是中國古代工藝品中實用與美觀有機結合的典范之作。
1/4盎司金幣與15克銀幣:金幣直徑22mm,面額200元;銀幣直徑33mm,面額5元,背面圖案為中國出土西漢青銅器之精華——錯銀雙翼銅神獸、錯金豹。錯銀雙翼銅神獸:通高23.9厘米、長40.1厘米。共出土四件兩對,除頭向相反外,形體和各部分紋飾均相同。神獸昂首側扭,圓頸直豎,前胸寬闊,兩肋生翼,臀部渾圓,足如鋼鉤,后尾斜垂呈花鞭狀。腹底均鑄有銘文,記載器物鑄造的年代、官吏、工匠的名稱。該器全身錯銀,勾勒出卷云紋為主體的裝飾。獸頭部額中有一角后彎,雙睛凸出,利齒交錯,長舌上伸,似在咆哮,使雙翼神獸集威武勇猛、矯健敏捷于一身,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四件錯銀雙翼銅神獸可能屬鎮器,壓在席之邊角,或作陳設以增強王之雄威。此器造型奇特,動物形象生動,具有神秘感,集獨出心載的豐富想象與完美的鑄造加工工藝于一體,至為難得,是先秦時期青銅器物中的上乘之作。錯金豹:高3.5厘米,重300-500克,同時出土四件,是通體錯金銀梅花紋的金錢豹形象,此器動物體態塑造精確,裝飾華麗,其雙目鑲朱黃色寶石,極為傳神。
二、1992年發行的中國出土文物[2]青銅器·臥鹿、長信宮燈、羊尊、虎符。該套紀念幣均為精制幣,金幣成色為91.6%,發行量均為500枚;銀幣成色為90%,發行量均為3000枚。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年號及“中國出土文物青銅器”字樣。背面圖案分別展現了中國出土青銅器之精華:臥鹿、長信宮燈、羊尊、虎符,并刊面額及其鑄造年代。
1盎司金幣與15克銀幣:金幣直徑32mm,面額100元;銀幣直徑33mm,面額5元。背面圖案為中國出土戰國時期青銅器之精華——臥鹿:通高52厘米,通長26厘米,銅鹿作鋪臥狀,身體各部分比例勻稱,肌肉表現恰當,形態畢肖,全身的斑紋以綠松石鑲嵌,犄角細長,造型優美,手法寫實,它很好地表現了在靜臥中仍保持警覺的鹿的神態。據專家推測,臥鹿應是青銅鏡架,銅鏡懸于鹿角上。但是其造型的完整性完全可以作為獨立的雕塑作品。
1/2盎司金幣與15克銀幣:金幣直徑27mm,面額50元;銀幣直徑33mm,面額5元。背面圖案為中國出土漢朝青銅器之精華——長信宮燈:原燈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通體鎏金,璀璨奪目,因曾置于西漢竇太后居住的長信宮,故名長信宮燈。器形為一少女,跽坐,左手執燈,右手杖燈罩,右手的衣袖很自然地與燈罩連成虹管,燈體成圓形,中間為兩塊瓦狀罩板,蓋與底板上都有滑槽,可以任意調節光照的方向和角度。長信宮燈從整體藝術造型上看,宮女形象生動逼真,身著漢代流行的曲裙深衣,端莊的表情、清晰的線條與合理的比例,使之成為一件精美的人像雕塑藝術品。宮燈不僅體現了高深的藝術造詣,更將實用功能、凈化空氣的科學原理和優美的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反映了古代高超的合金冶煉技術。長久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贊譽。這不僅在于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于它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
1/4盎司金幣與15克銀幣:金幣直徑22mm,面額25元;銀幣直徑33mm,面額5元,背面圖案為中國出土商朝和戰國時期青銅器之精華——羊尊、虎符。羊尊:盛酒器,鑄于商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紀),此尊作大卷角綿羊形,自頸至后脊為器蓋。蓋鈕為一立夔和一立鷹。其蓋面飾饕餮紋,器身飾龍身鳳首紋。此器造型瑰麗,紋飾精美,系難得的精品。虎符: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由青銅或黃金做成,因其狀呈虎形,故稱"虎符",背有銘文,虎符分為兩半,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使用,才可以調兵遣將。虎符是皇帝權威的憑證。此虎符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頸有一小孔,虎作走動形,尾端卷曲。鍺金銘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虎符字體謹嚴渾厚,風格端莊,筆法圓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虎符的奧秘在于它很巧妙的制造了隨機信息,在信息不夠通暢的社會,將虎符鑄成不規則的兩半是產生足夠復雜的隨機信息的絕妙方法。這種防偽方法至今仍然應用在現代防偽技術之中。
來源:中國金幣收藏網專稿